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移民新聞]     2019-05-27
曾奶奶說,她在華人養老社區住得非常舒服,有朋友說她臉色都好了一些。ABCNews:KaiFeng90歲的曾淑文奶奶打開養老院房間裹的電視機,熟練地播放出她最喜歡的歌曲,開心地跟着唱了起來。她說唱歌和看報紙是她最喜歡做的事。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曾奶奶說,她在華人養老社區住得非常舒服,有朋友說她臉色都好了一些。ABC News: Kai Feng


90歲的曾淑文奶奶打開養老院房間裹的電視機,熟練地播放出她最喜歡的歌曲,開心地跟着唱了起來。她說唱歌和看報紙是她最喜歡做的事。

關鍵看點:

  • 養老業內人士指出澳大利亞華人養老資源不足

  • “華人養老社區”構想另辟蹊徑,旨在解燃眉之急

  • 養老院與傢庭養老各有利弊


曾奶奶來到澳大利亞已經30多年了,她的女兒在墨爾本工作。在接受ABC中文網采訪時,她開心地告訴記者她在養老院生活得很舒適。

曾奶奶只是澳大利亞眾多選擇在養老院安度晚年的華人老人之一。

隨着華人移民數量與日俱增,澳大利亞華人老人群體也日漸龐大。而在早期移民漸漸老去的同時,還有越來越多新移民的父母也來投奔子女。養老,自然就成了華人移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老年人群體基數龐大

根據《2017-2018年<1997年養老法令>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執行報告》)中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澳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90萬,佔總人口的16%,85歲及以上的人口達到51萬,佔總人口的2%。預計到2027年,全澳65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520萬,而85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67萬多人。

根據2016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的結果,全澳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超過1%的人在傢說粵語,近1%的人說普通話。在澳大利亞65歲以上的人中,有約4.6萬人在中國出生。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全澳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逾1%的人在傢說粵語,近1%的人說普通話。(Sourc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執行報告》中指出,澳大利亞1997年養老法令的目標之一是為有需求的群體提供支持以獲得養老服務,無論其種族、文化、語言、性別、經濟條件和所在地。同時,法令還將一係列群體認定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根據養老法案第11條第3款之規定,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包括多元文化與語言背景的人。

作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之一,華人在澳大利亞養老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業內人士:澳大利亞華人養老資源不足

根據《執行報告》中的數據,上一財年澳大利亞政府在養老事業上的支出共計181億澳元,其中逾120億的支出面向入住式養老機構。截至2018年6月30日,共計有超過18萬固定居住者生活在全澳886傢有資質的入住式養老服務機構中。

然而,在一些華人養老服務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的狀態遠遠無法滿足華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吳敏生會長(左)和王和友經理都認為目前的養老院數量無法滿足華人的養老需求。(ABC News: Kai Feng)


維省華族老人福利會(Victorian Elderly Chinese Welfare Society)會長吳敏生會長說,華人老人在能夠獨立活動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活動場所,讓他們有個地方一起吃飯、唱歌、跳舞、和朋友說說話,享受晚年生活。等到他們無法活動的時候就需要進入華人養老院,讓他們有傢的感覺,這樣他們才會開心。

“老人們最擔心的就自己住西人養老院會不習慣。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安穩地抵達人生的‘終點站’。”

吳先生告訴ABC中文網,維多利亞州規模較大的華人養老機構有叁傢,而加在一起總床位也不到200張,這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華人子女上學工作,而很多[老人]跟隨子女來到這裹,按照目前的情況[養老院的數量]差得很遠,” 吳先生說。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向ABC中文網提供的數據, 目前在養老院入住者中有 1,781人稱他們的出生地為中國。

衛生部髮言人表示,該部不會統計專門服務華人老人的養老機構的數量,但是通過養老機構搜索引擎Aged Care Home Services Finder可以得知,截至2018年12月,全澳共有12傢這樣的機構。

悉尼華人服務社(CASS)的傢居高齡服務主任黃漢昌(Ivan Wong)先生此前接受ABC中文網采訪時透露,在澳大利亞,目前能提供服務於華人社區的養老護理機構並不多。

“[華人在]文化上的需求其實也很大。例如在我們中心,我們可以安排中國象棋,做太極,打麻將,但是如果在一些主流機構,提供的服務就不會照顧到這些了,” 黃先生說。

來澳大利亞13年的谷春花女士曾在養老公司工作過,並從事過居傢養老相關行業。谷女士說,在看到華人老人們在非華人養老院生活的情況時,她感觸頗深。於是她辭去了原本的工作,並於去年8月在墨爾本主導成立了“澳華夕陽紅”中式養老社區。這個社區並非獨立的養老院,而是在普通養老院中劃分出一些床位和空間,采用中式裝潢,提供中餐和華人喜歡的娛樂活動,專供華人老人入住和使用。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谷春花女士希望通過 “中式養老社區” 這種新概念來緩解華人養老的燃眉之急。(ABC News: Kai Feng)


按照谷女士的說法,中式養老社區的概念是“借雞生蛋”。

谷女士透露,華人養老院並不是說建就能建的,由於地皮緊張和政府多方面的考量,養老院只能在距離市區很遠的地方修建,而這對老人來說十分不便,所以谷女士就想到“華人養老社區”這個解決方案。

“我們談了許多傢養老院,但是目前成功的只有Emerald Terrace養老院這一傢。我們做的事情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最起碼能解一些燃眉之急,” 谷女士說。

“大部分華人只能委屈求全去西人養老院,這麼幾傢華人養老院肯定無法滿足華人長者的需求,養老院少就導致排隊的人特別多,老人是等不及的。”

維省華族老人宿舍(Victorian Elderly Chinese Hostel)總經理王和友則希望政府能夠給小規模的養老院更多經濟支持。

“大型養老院的經濟體量更大,所以政府想要關閉小型機構。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是整個係統就會像機器一樣運轉,就像大企業做生意一樣,[老人]一來就要排隊,辦各種手續。養老院是服務人的機構,應該以更加私人化和小規模的方式運作,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體驗,所以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在‘軟實力’上面,” 他說。

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髮言人表示,政府為多元文化背景的老年護理消費者提供支持。政府根據《全國老年護理多樣性框架》(National Aged Care Diversity Framework )髮布了兩項具體行動計劃,盡可能利用社區資源幫助多元文化背景的老年人獲得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的服務。

維州政府方面也表示將興修和籌建更多的華人養老設施。

“2018年,[維州政府]撥款250萬澳元購買了南史賓威區(Springvale South)的一處土地以修建一個擁有90張床位的華人養老設施,並選中澳華社區議會維多利亞州分會( CCCAV )對其進行經營管理,預計該設施將於2022年竣工,專門滿足維州華人老年社區的需求,”維多利亞州衛生和公共服務廳(Victori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髮言人告訴ABC中文網,

“另外政府還撥款725萬澳元用於購地興建新的華人老年護理設施,另外還有一筆50萬澳元的款項用於升級兩個現有的華人養老院——位於頓維爾(Don Vale)的安樂華人護理院和位於帕克維爾(Parkville)的安老之傢,”維州衛生廳髮言人說。


華人養老的兩大難題:飲食和語言

華人老人有獨特的養老需求, 同時也面臨着一些困難。吳敏生會長說,困難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所致:第一是語言不通,第二是生活習慣不同。而生活習慣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飲食。

在“澳華夕陽紅”社區居住叁個多月的曾奶奶也在西式養老院居住過,據了解,當時她曾向傢人抱怨自己在那裹經常吃土豆泥,覺得非常不習慣。谷春花女士表示, 華人長者入住養老院時最大的顧慮就在於不習慣西方的飲食。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王和友經理說,華人養老院中有專門的中餐廚師能夠按照老人的需求來提供食物。(ABC News: Kai Feng)


王和友也表示,飲食對於老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比如我們這裹來自廣東的老人比較多,我們養老院就有廚師專門做廣東菜。” 王先生說,華人養老院能夠按照老人的需求來為他們提供食物。“他們無論是想喝粥、想吃麥片或面條,我們都能給他們,” 他說。

語言是華人老人在西式養老院生活時的另一個障礙。谷春花女士說: “我曾經見過華人老人在養老院整天呆呆地坐着,沒什麼人和他講話,看了以後非常讓人寒心。”

谷女士透露,許多華人老人不懂英語,根本無法自行了解澳大利亞的養老政策。“有些老人完全不懂如何選擇養老院,有人說‘我傢門口就有一傢,等我老了就去住那傢’,但殊不知那傢養老院可能根本不適合他,” 谷女士說。

吳敏生會長表示,華人養老院的職員精通語言,老人們哪怕有一點點小事都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職員們也能夠及時地提供服務,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講粵語的多,但最近講普通話的老人越來越多。只懂廣東話的老人越來越少了,現在講廣東話的老人們很多也懂普通話,同時講福建話、客傢話的老人都可以用普通話溝通,” 吳先生說。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95歲高齡的駱奶奶告訴養老院工作人員常潔榮,做運動和拜觀音是她每天必須要做的兩件事。(ABC News: Kai Feng)


王經理說他經營的這傢華人養老院就需要更多講普通話的工作人員。

“養老院就像一個小型的華人社區一樣,會經常招募華人學生來做志願者,許多老人來到這裹之後覺得很熱鬧。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會更加容易溝通,” 王經理說。

“說不定將來這裹廣東菜不是最受歡迎的了,我們要開始做川菜了,” 他說。


養老院和傢庭養老的利與弊

吳會長講述了一種有意思的現象,送父母來養老院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對父母很孝順的,他們害怕自己工作時老人在傢沒人照顧,很淒涼,所以送去養老院;還有一類是對父母不孝順的,他們對父母不關心,所以也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 其實,在該不該去養老院這個問題上,華人老人們通常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有不同的選擇。

谷女士告訴記者,有些老人在與兒女甚至第叁代共同居住後會出現問題,這有時與孝心無關,而是文化和觀念的差異所導致。

“其實現在許多華人長者非常開放,他們可以不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不想給子女添加負擔,只求孩子們事業順利,傢庭平安。除了極個別的非常堅決地表示不去養老院,大多數老人其實都做好了去養老院的準備,” 她說。

據王經理描述,澳大利亞政府現在正努力讓老人們在傢生活更長的時間,也提供更多的傢庭養老補助金(Home Care Package)。“政府鼓勵將養老資源引入傢中,而不是讓老人出來住養老院,”他說。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王經理說,老人們在養老院中能夠更多地參與社交活動。(ABC News: Kai Feng)


入住養老院和傢庭養老各有利弊。王經理說,入住式養老院的好處在於24小時有人照看,所有活動都安排好。

“老人待在傢裹會感到孤獨,而養老院則可以組織適合老人文化背景的活動,社區活動對老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王經理說,“此外,養老院有專人負責飲食,還有醫護人員隨時待命。養老院的劣勢就在於傢人探望有些不便,兒女可能一週要來好幾次。”

王先生表示,傢庭養老的優勢在於傢人有更多控制,政府會有撥款,傢人可以決定如何使用養老服務。但是有種現象是老人們會將這筆錢存起來,不用於自己養老,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好事,因為他們存了一筆錢,但是對社會來說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因為老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


澳大利亞華人養老的現狀與困境

在中式養老社區中舉辦的文化娛樂活動。(Supplied: Chunhua Gu)


谷女士認為,華人長者和西方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西方老人想到的是攢錢先給自己花,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如果還有剩下的再給子女,而華人老人們會想着節省名下的錢,盡量不用,多留給子女,首先想到的是孩子。

吳會長也表示同樣的擔憂,並認為目前政府的政策不夠聰明,給老人的錢老人不花就是浪費的。還有子女因為需要照顧老人所以沒有法工作,還需要領取政府的失業救濟,這樣算下來政府就同時需要支付兩筆錢。如果送老人到養老院,子女有精力去找工作,能夠納稅,結餘還能夠用到贍養老人上,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王經理認為,老人到一定程度時就應該要進養老院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換尿布,在這裹有兩個人負責,還有機器,很簡單。但是在傢要怎麼辦?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一天叁到四次,是非常繁重的勞動,久而久之還會損害護理者的身體,而在養老院,相關的操作都有正規流程,政府管得很嚴,” 王經理說。

髮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