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17歲,如何建立百萬商業帝國,狠狠教育了老爹老媽們

現在,這個仍未成年的小傢夥,吵着嚷着、讓父母鬧心的一個念頭,竟然弄成真事兒,年營業額已50萬澳幣,約250萬人民幣,不但贏得了著名社交媒體Instagram創始人的青睐,電視裹的英雄喬治卡隆,也與他一起共事了!

而這一切,都是他高中課餘時間乾的。他的生意,也不過是滿大街的——甜麥圈。

一個上高叁的毛孩子,一個巴掌大的麥圈,有限的課餘時間,怎麼會鼓搗出年收200多萬人民幣的生意?甚至海外也來申請加盟了?

不但他爹媽有點糊塗—曾經認為這個熊孩子,一會兒要投資,一會要開店,不好好學習、備戰高考,說他還嘴硬——, 澳洲當地人也是又笑又贊;來澳洲的華商,更值得了解一下:

這孩子怎麼做到的?

Today, the budding pastry mogul is running a half-a-million-dollar doughnut business, has won praise from billionaire Instagram founder Kevin Systrom, and is even working on a collaboration with one of the men he used to watch on TV.

我們華人這麼多大爺大娘老闆們,叔叔阿姨企業傢們,還在為找澳洲生意機會髮愁呢。

這熊孩子,名叫摩根(Morgan Hipworth), 從7歲就開始迷上做飯。因為MasterChef(廚藝大師)看多了,他宣布在爸媽的廚房開飯店了,甚至還起了名字:“摩根小館”。爸媽問他為啥?他說他喜歡法式大餐。

在澳洲傢喻戶曉的MasterChef(廚藝大師)節目

爸媽開始認為:這孩子就是說說夢話。誰想到,小傢夥說乾就乾,開始給小同學們,同學傢長們,生日party們,做起了面點!

才7歲啊!

13歲那年,跟父母在咖啡館吃過午飯,被支使去付賬單;他就跟老闆聊起來。沒想到,這一聊,就聊出他人生第一份合同來!

老闆說:咦,妳這小先生,妳好像知道一點烘焙啊。我們正在找新的供應商呢!

看來,他肯定不是知道一點兒,不然的話,那老闆怎麼會被一個小毛孩兒打動、起了念頭找他供貨呢?

When he was 13, he got chatting to a cafe owner while paying his bill for lunch, who offered him a contract. “She said, ‘You seem to know a bit about baking. We’re looking for a new cake supplier’,” he said.

還上初中的他,回傢焙烘一些布朗尼等等,趕忙送到咖啡館,忐忑着看人傢反應。結果那老闆阿姨一看作品,立刻拍闆:就訂妳這孩子的面點!

從小就對面點很感興趣的Morgan Hipworth

從此,咖啡館每天向孩子訂貨。他明天早上,將烘焙的作品送貨上門,然後再跑回學校上課!

緊接着,這個初中生傢裹的廚房,獲得了市政廳登記許可,他還有了營業稅號!一個兒時愛好,就這樣開始變成生意!

其實,很多生意,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來自於愛好!

也要給市政廳點個贊!這樣的服務,這樣的既嚴格又寬鬆,才是創業好環境啊!

In 2014, a Valentine’s Day experiment with heart-shaped jam doughnuts was a massive success — and pretty soon that’s all his customers wanted. Before long he was producing up to 800 doughnuts every weekend.

2014年那個情人節,他制作的心形果醬甜麥圈,取得巨大成功。很快,這一設計成為所有顧客的追捧, 每個週末都會訂出800個。“這成為一個轉折點”,小摩根說,“墨爾本一下子有20多個咖啡廳來找我訂貨。他們就要甜麥圈,所以,我就把那些布朗尼都放棄,就專注於甜麥圈!”

專注!

Morgan Hipworth和他的甜麥圈

這時,他還只是一個10年級學生啊,相當於中國的高一!他就嚷着“要開自己的店!”。傢裹那廚房,已經擱不下他了。

爸媽這下犯愁了。

他老爸是一個建築公司老闆,媽媽開個兒童服裝店。兩人異口同聲,說:沒門兒(no way)!

妳這熊孩子,讓妳賣賣甜麥圈,就當社會實踐了;怎麼還動起真格了?不耽誤學習麼?馬上要高考了妳知道不?

當然啦,他父母反對的上述理由,是筆者瞎編的。我們不知道他爸媽為啥反對,但知道最後跟孩子妥協了,達成了這樣一份協議:

什麼時候他攢夠了5萬5澳幣,就準許他在墨爾本著名的時尚一條街:Chapel Street上,租一個店輔!

Chapel Street啊!一條與美國第5大道齊名的購物街,明星與人流共出沒的地方。想想他爸媽也夠狡猾的:孩子攢夠了5萬5, 至少夠付一些房租了吧。創業之前,先想着止損。

Morgan Hipworth 在美國創智贏傢(為創業者籌集啟動資金)電視節目上闡述自己的創業夢想

2016年11月,他7歲時想好的餐廳名字:Bistro Morgan,終於在Chapel Street上開張了!這時他17歲!

這個店,每週賣出1萬多個甜麥圈。到2017年,營業額50多萬澳幣!

In December 2016, opened in the same location as a permanent store, and now sells up to 10,000 doughnuts every week. Last year, the business turned over $500,000.

這時,他高叁;已經是一個被認證合格的安全食品供應商,他一個人打理全部事務:各種原料、銀行、髮票、人力資源,同時還運營社交媒體。在Instagram上, 他的Bistro Morgan店,有62000個粉絲。

每一個週末,他都是淩晨5點到店兒,媽媽也跟他一起,同時還要照料自己的服裝店。

誰再說“老外懶”,我跟他急啊。

On weekends, he arrives at5am, while his mum works in the store six days a week in between running her own business.

他就這麼一直支使着老爸老媽。因為年齡太小,他一直沒有“雇人”的概念。直到有一天,加上爸媽也忙不過來了,他才意識到:他是在運營生意,而不是運營爸媽。於是開始雇人了!

小小年紀,已經成了雇主,解決維州就業了。

“Up until recently it’s pretty much just been me and my parents helping out a bit,” he said, adding the staff didn’t mind his age once they realised he actually does run the business and not his parents.

摩根將他的成功,歸於幼時的“激情”( passion)。“所有這一切,都是源於激情。我髮現我熱愛烘焙!”

因為激情,所以專注。當妳專注於一個事情時,就會將這個事情做出花兒來,做點“單點極致”。

他癡迷於甜麥圈這麼點事上,色香味形,幾乎將生意變成了藝術。所以,才能在甜麥圈這一大眾的不能再大眾的老舊生意上,做出新彩來。

Morgan的甜甜圈外形獨特吸人眼球

Morgan attributes his success to finding his at such an early age. “The main thing was just that passion, I found I loved cooking,” he said.

“13歲的那一次閑聊,當咖啡廳老闆問道:妳能帶一些樣品來嗎?我才如夢初醒:我以前一直以為面點都是咖啡館自己做的呢,原來都是外買的。當時,我猛然意識到:這可能會是一個事兒!“

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是,摩根還不想直接上大學——澳洲的孩子,在考上大學後,可以選擇不去念,在社會上混一段時間再去;大學也給他們保留學籍。

“我可等了好長的時間,才如願以償,全職乾自己喜歡的事兒。先享受着創業!生活會更輕鬆一些啊“。

下一步,他準備將Bistro Morgan擴張到全澳洲,與此同時,海外也有加盟商向他頻送秋波。

門庭若市的Bistro Morgan

皇傢理工中國總裁項目研究他的案例髮現:面對誘惑,這位小傢夥卻有自己的主意。

他說:我可不想一下子弄出太多的店,把我自己給“攤薄了”。更不想將店開得滿街都是,這個拐角一個,那個拐彎一個的。我的夢想,是在每一個主要城市,只有一傢店;從而有一個中央廚房(major kitchen),專注批髮生意,從而有穩定的現金流。

他認為:“專注批髮(而非零售店),無論市場如何起伏,妳總會每天都有人下單;零售店就不一樣了:妳可能開了一傢店,卻一個甜麥圈也賣不出去。“

作為一個精於玩社交媒體的孩子,摩根意識到,Instagram上的那些吃貨們,是薄情   的(fickle),很容易變心。但卻堅信:他的粉絲們,會一直喜愛“好的甜麥圈”。只要保持創新!

其實,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留住那些被信息爆炸弄花眼的千嬉一代。

他說:社交媒體,不僅是“趕潮流”的工具,更是創造潮流的工具!從社交媒體,我們可以探知顧客們想要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我的店,因此會每兩叁個月,更換一次口味!

與此同時,他還多了一個“口味顧問”,就是兒時的英雄——電視裹那個名廚喬治卡隆。喬治在澳洲,幾乎傢喻戶曉。我們華人不知道他沒關係,但可以知道他名下的兩個名館,GAZI Restaurant,The Press Club,可以找時間去品嘗一下。

“這感覺太棒了”,孩子說,“我能有機會與第喬治這樣的人合作。從小他就給了我很多靈感。很多靈感來自於別人棄之不用的原料。每當(看到某種東西被認為沒價值而丟掉),我都會想:我來試試,我想試試這個!”

在別人放棄的地方,敢於嘗試!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