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澳洲121萬華人 為什麼活成了一潭死水?

澳洲華人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據上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在澳華人已經突破121萬。

曾幾何時出國代表了一種榮譽,而當我們真正出國之後,國外的生活真的那麼值得驕傲嗎?

在澳洲這麼多年,真的因為華人人數多,我們就被尊重、被贊揚、被推崇嗎?

其實細細想來,所謂人數很多,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用人數上的優勢,來自我安慰。

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逃離故土”,只是選擇留在陌生國度,努力生活;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追夢成功”,只是堅持跑在追夢路上,馬不停蹄。大多數在澳洲的華人,依然保持了在國內那樣勤勤懇懇,艱苦奮鬥的精神。明明和當地人一樣都是在忙碌的過日子。在學習、在做各式各樣的工作賺錢、在養傢糊口。但其實,融入當地哪有那麼容易。

唯一能拿出來炫耀的,或許只有澳洲的空氣、被削到微不足道的福利、還有孩子的開放式教育。很多人移民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但妳要知道學區房、培訓班、精英學校等等,這教育也是用錢堆出來的。

更有部分第一代老移民,他們極力地抗拒了解國內近幾年來的變化,固執而堅定地告訴自己國內還是像當年一樣貧窮、落後、與澳洲相差懸殊,試圖以此來安慰自己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同時他們極力地在網絡上大肆渲染澳洲從價值觀到教育、醫療、基礎建設等各方面對中國的全面碾壓,標榜自己的移民身份,從而彰顯自己的絕對正確。

但是大傢內心都明白,澳洲對於中國移民的態度並不重視,嚴重一點說,華人在澳洲最多相當於一個二等公民。

職場天花闆、歧視無法避免

一:華人在澳就業犧牲了什麼?   

錢先生:我已經分不清這是髮自內心的滿足還是一種阿Q式的安慰

在采訪中,錢先生說:我現在在一傢正規的車行做銷售代表,就是那種最基本的銷售人員。但畢竟是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我以前在國內是一傢大公司的總經理。我還認識以前新華社的記者,現在也在做汽車銷售的。悲觀一點說,我覺得在這邊所謂的成功就是,經過數個月學習怎樣寫簡歷,髮送幾百封簡歷,再經過若乾面試,最後找到了一份在國內根本不願屈尊去乾的工作。 

錢先生說: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澳大利亞真的就比我們的祖國高高在上這麼多,可以把我們這些技術移民看得如此的不值錢。有的朋友說,不管乾什麼,只要自己高興就行了,根本不用管別人怎麼說。其實,我覺得如果持這種觀點的話,那麼就無需區分什麼澳大利亞和中國了。 

因為按照這種觀點,生活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理因素,和客觀條件無關。不管在那裹生活只要調整自己的心理就可以了。 

其實,扪心自問,我現在真的開心嗎?是髮自內心的滿足還是一種阿Q式的安慰。我身邊甚至有很多朋友因為“懷才不遇”的落差感信了教,從那裹尋找一種安慰。認為一切都是神安排的,也就漸漸的麻木了。


趙女士:最怕的是被解雇這種事情再出現在我身上

趙女士說:在澳大利亞,不管妳做的是什麼工作,都絲毫不敢稍有懈怠,因為失業的命運會隨時降臨到任何一個人的身上。我認識一個曾在國企任高管的中國移民,雖然已經在澳大利亞找到了高薪工作,但在一次公司裁人時,嚇得直流鼻血,但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裁的命運。 

另一位工程師,由於害怕解雇,竟然得了焦慮症。一天夜間他突然被一陣巨大的不適感從睡夢中驚醒,他感到腹部劇烈抽縮、胸口髮悶、呼吸急促,最後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搶救。 

我本人也有過這種痛徹心扉的慘痛經歷。有一次一大早我就被經理叫到辦公室並被告知“今天是妳的最後一天”,我聽後愕然不知所措。

慘遭解雇的經歷,在我的心裹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多次失業不僅使我在經濟上陷入困境,更嚴重打擊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曾深深地沉浸在自卑的情緒中長達數年之久而無法自拔。從此後,只要經理一叫我去辦公室,心裹就打鼓。 

采訪的最後,趙女士半開玩笑的說:而其實,如果我當初選擇不出國,那麼只有我解雇別人的份兒,哪兒輪得到別人來解雇我。


二:澳洲無法逃避的職場天花闆   

澳洲職場有一個針對亞裔的名詞——竹子天花闆。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所謂的竹子天花闆的意思就是:很多澳洲企業,管理層,決策層的職位對亞洲面孔都是徹底關閉的,不論國籍,不論能力,只看長相,就決定了妳的髮展上限。

澳洲人權委員會、悉尼大學商學院、西太平洋銀行、普華永道以及澳洲電信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澳洲的權力階層,比如說一些高級領導職務,類似CEO、聯邦議員、大學校長等等,對於亞裔、非裔以及其他一些非歐洲血統背景的人士來說,這一通道基本是關閉的,即所謂的“竹子天花闆”。

澳洲聯邦種族歧視問題專傢Tim Soutphommasane表示,雖然目前澳洲人口中有超過10%的人群為非歐洲血統背景的人士,然而“在澳洲管理層的文化中,在一些高級管理崗位上,仍然默認的是盎格魯 - 凱爾特人,卻把亞裔人士默認為只適合扮演辦公室職員的角色”。

據悉,目前澳洲200個最大的上市公司中,CEO中77%是盎格魯 - 凱爾特人背景,18%是歐洲背景,只有不到5%是非歐洲裔的背景。Soutphommasane稱:“很明顯這沒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的優勢,長此以往澳洲很難有大的髮展。”


如果妳覺得以上數據還不夠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據:

1. 根據澳洲多元化理事會(Diversity Council Australia)2013年的研究髮現,華裔澳人在私企的情況面臨着這樣的狀況,僅有1.9%人升為經理層,4.2%的成為主管!

2. 澳國立也曾做過一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華裔澳人為了獲得某個職位往往需要比英裔澳人多遞交約68%的材料申請文件!

3. 盡管亞裔澳人佔整個澳洲人口的12%,然而他們在聯邦議會卻只有4名成員。在聯邦政府部門的83主管秘書中,只有3人為亞洲血統。在全澳17個政府部門中竟僅有1名華裔領導人!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在澳洲,亞洲人群很難走入到所謂的上層社會之中。很多澳洲人很“自覺地”將亞裔面孔的職員定義為“後勤職員”。不少公司的管理層都表示,亞裔心思細膩,很適合擔任支持工作,為某件事提供專業知識或者執行戰略,但卻不太適合研定戰略。

結語

盡管在澳華人已經增加到了121萬,或者更多,在澳洲人看來依然是少數群體,邊緣群體,我們花費極大地力氣出國,費盡心思留在澳洲,為的究竟是什麼?

真的只是為了呼吸更新鮮的空氣嗎?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