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中國不能沒有豬

這真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妳們鄙視它、妳們蔑視它,妳們侮辱它、妳們賤踏它,但妳們無法忽視它。

如果沒有它,歷史將倒退,國傢將置於危難,人民將陷於飢餓,這種動物就是:


特別說明:本文照片多為現今常見豬種,與中國傳統豬種不同;圖片源自@VCG


今天,豬年到來,豬的形象遍布街頭,豬的肉身擺上餐桌,人們圍繞在豬的世界、豬的海洋,是時候沐浴更衣、淨手煴香,嚴肅認真地了解一下,豬對於中國是何等重要。


Ⅰ、起源

9000年前,河南舞陽縣賈湖村,一只野豬被人類捕獲(賈湖位置,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傢豬獨立馴化中心之一,賈湖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傢豬出土地點,距今9000年,傢豬實際的馴化時間可能更早;除了捕獲,豬的馴化還有可能是通過共生進行的)

野豬體型粗壯、性情暴躁,成年雄性體重可達200千克,極富攻擊性。


(現代野豬,圖片源自@VCG)

在稍後出現的甲骨文中,古人依據外形將其稱為豕(shǐ)(豕字甲骨文,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豕的食譜廣泛,喜歡掘取根莖、采拾果實,所以經常成群出現在人類的田地之中,搶掠、踐踏莊稼。

於是,憤怒的人類狂奔追殺,是為“逐”(逐字甲骨文,形為豕後跟着人類的腳印,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被追逐的豕,豈肯輕易就範,它憑借蠻力抵抗,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般的沖撞,試圖將追逐者置於死地。

尤其銳利的體毛高高炸起,仿佛體型又大了一圈,這便是“豪”(豪字甲骨文,高+豕,搏鬥時體毛炸起的野豬,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真正的人類勇士,敢於直面豪橫的豕,並將其制服,這種行為被稱為“敢”(敢字甲骨文,形為人手持叉刺豕,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不過這一次,果敢的賈湖村勇士,並沒有立即殺死豕,而是將其拘禁起來,甚至定期喂以食物。

似乎,他在等待一個更好的用餐時間(良渚文化玉璧上的豬形象,後腿係有繩索,反映了初期豬的拘禁與飼養方式;由於成年野豬性格暴躁,難以馴服,馴化也可能是從野豬幼崽開始的)

這也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一場歷史風暴卻從此開啟,豕已經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它只是風暴中的一粒沙子。

在之後的兩千年中,它的同類不斷被捕獲、拘禁、喂養,並在人類的監管下繁衍後代,“身份”也從野豬變成了傢豬。

到了距今7000年前,傢豬已經遍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7000年前中國傢豬出現地點,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

人類的長期拘禁,限制了它們的活動空間,給食喂養又弱化了它們的野外取食需求,豬的生理特征因此出現了巨大變化。

野豬頭頸部強大、嘴長而有力,有利於拱土掘食,髮達的犬齒則可作為攻防武器,身材也是前部粗壯、後部纖細,相當健美。

傢豬的頭部和嘴則大大縮短,犬齒退化、體型臃腫(豬體型變化示意圖,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錢燕文《飼養動物的起源》)

性別也按照人類的喜好區別對待,母豬可以提供肉食,還能繁育後代,因此受到人類的喜愛。

暴躁的公豬則被閹割,從此變得溫順(甲骨文中閹割和未閹割的豕字,腹下那一劃與身子相連的是沒有閹割的,而那一劃與身子稍有斷開的,是閹割過的,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壽命也受到人類的控制,從長達20年,變為1-2歲時即被宰殺。

因為此時它的肉量已經穩定,繼續喂食也並不會明顯增重,不如一宰了事。

賈湖遺址中未成年豬的比例高達81.4%,正是這種原因(賈湖遺址豬骨)

但對於人類而言,傢豬的馴化卻是成功的,它只需要很小的一塊地方圈養起來,或者在村莊附近小範圍放養,非常適應農耕民族的定居生活。

它對飼料也不講究,人類棄之不用的食物殘餘,包括谷殼、稻殼、剩飯都足以打髮,相比之下,牛、羊則需要廣闊的草地,有時還需要遷徙(豬圈的豬,圖片源自@VCG)

傢豬的生長速度也是極快,半歲到1歲即可達到70千克,簡直是一台長肉的機器(豬,圖片源自@VCG)

這台機器還擁有極強的繁殖力,母豬每年產仔一至兩窩,一窩通常有小仔4-10只,而牛、羊、鹿一般每年生仔僅有1只(小豬吃奶,圖片源自@VCG)

好養活、長肉快、生的多,堪稱低投入、高回報的穩賺生意,因此當野豬被馴化之後,中原地區居民的肉食中。

豬的比例迅速升高,由平均10%增長到70%左右(中原地區距今10000-7000年前豬肉佔全部肉食比例的增長趨勢,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

距今6900-5000年前,更是達到90%的峰值,即便隨後因為馴化的牛羊傳入中原,豬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維持40%-60%的高位,一個“豬肉之邦”正在形成(中原地區距今6900-2200年前豬肉佔全部肉食比例的變化趨勢,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

不過,豬存在於江湖(豬圈),卻高於江湖(豬圈),食用豬肉的機會,多數屬於社會的上層“肉食者”,豬肉總體仍是稀缺的、貴重的。

豬本身也有着較高的文化地位,甚至是神化


Ⅱ、神化

甲骨文中,古人在房下養豕,便有了傢(甲骨文中的傢字,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一個傢庭擁有豬的數量越多,則越富有,豬代表了財富,食用豬肉代表了社會地位。

所以在史前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偏愛豬主題的“文創產品”,包括憨態可掬的陶豬(陶豬,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現藏於中國國傢博物館)

裝飾着豬紋的陶缽(豬紋陶缽,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前,豬紋的形象介於傢豬和野豬之間,可能是正處於馴化過程中的豬,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刻畫着豬臉的陶壺(豬面紋彩陶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6000年前,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大肚能容的豬形陶罐(豬形陶罐,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紅彤彤的豬形酒壺(紅陶獸形壺,大汶口文化,距今約5500年,用於盛酒,四足立起便於加熱,也有人認為是狗形,現藏於山東博物館)

在內蒙古、遼寧的紅山文化,人們更是結合豬首、蛇身,用玉石加工出玉豬龍,或佩戴在巫師、酋長胸前,或裝飾於權杖之上,成為神權的象征

此時此刻。

豬不再是普通的豬,而是被賦予了神性的“神豬”(玉豬龍,肥首大耳、吻部前突、體蜷曲如環,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亦有人認為應是玉卷龍,與豬無關)

神豬持續演化,甚至有學者認為,它最終演變成了甲骨文中的“龍”字,豬與龍的淵源令人稱奇(甲骨文的一種“龍”字與玉豬龍對比;觀點依據孫力《玉豬龍摭談》)

不過,一山更比一山高,一豬更比一豬強。

5300年前,安徽含山縣淩傢灘,另有一只“神豬”橫空出世,它用一整塊玉石雕刻,重量高達88千克,是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最大最重的玉豬

人稱中華第一玉豬(玉豬,現藏於安徽博物院)

豬的地位如此重要,自然應該獻祭給神靈和祖先。

距今4000年以前,人們使用豬頭、豬下颌隨葬,或者使用整頭豬進行祭祀,佔到所有祭祀動物的80%以上(豬牲在4000年前動物犧牲中的比例,“犧牲”即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依據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

至遲到春秋時期,官方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用牲制度,其中帝王祭祀社稷的規格最高,共使用叁種動物名為“太牢”,豬即是其中一種(太牢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這種用豬祭祀的習俗,直到今天還在許多地方流行(福建曬豬節,攝影師@李藝爽)

至此,豬奉獻了身體,奉獻了“品牌形象”,為史前及先秦中國人,換來了生動的“文創產品”,換來了盛大的祭祀儀典,也換來了貴族階層酒池肉林的生活(商代豕形銅尊,盛酒器,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但是,之後的日子裹,豬的犧牲並沒有換來相應的尊重,反而是一再的貶低與侮辱,令豬生“死不瞑目”。


Ⅲ、降級

秦漢時期,傢豬的數量更加龐大,養豬事業更加普及,許多知名人物都曾有牧豬的經歷,例如漢武帝時官至丞相的公孫弘,年輕時便因傢貧而到渤海邊養豬(西漢時期雲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牧豬圖,牧豬是只采用放養的方式養豬)

養豬者中不乏高手,他們以豬致富,富可敵國(語出自《史記·貨殖傳》,意為飼養的羊和豬很多,富裕程度相當於王侯)

“羊彘千雙”“比千乘之國”,帝王貴族們依然喜歡用豬展現財富,各種可手握、可佩掛的玉豬隨葬在墓室中(漢代玉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特別是漢景帝及其皇後的陵寢,擁有包括豬在內的大量動物陶俑,規模宏大(漢陽陵動物陶俑現場,攝影師@昱羽翼)

然而,豬的數量增加,豬的地位卻急劇下滑。

戰爭的需要使得馬的地位大幅提升,牛耕技術的成熟,又使得牛的重要性突顯。

不能打仗、不能耕地的豬,怎麼還有理由“忝列神豬”?(著名的東漢銅奔馬,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曾經的神豬被安排居住在廁所旁邊,漢代專門設計了與廁所相連接的豬圈,把稻草、谷殼之類撒進其中,利用豬的踐踏,將人與豬的排泄物混合形成優質肥料,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這是數千年來保持中國土壤肥力不竭的秘密之一。

對於豬,卻是生存環境的惡化,狹小、逼仄、肮臟、臭氣熏天。(漢代綠釉豬圈,上方是廁所,下方是豬圈,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環境決定命運,住房改變豬生,諸多惡名隨之而來。

人們嫌豬臟、嫌豬臭,嫌豬懶惰不運動,但是在人類強加的環境中,豬有得選擇嗎?

沒有!

選擇權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需要一個物種成為壞名聲的髮泄對象,豬在此時“脫穎而出”。

秦始皇巡遊到會稽,專門警告私通的男女,不要像公豬一樣隨意交配(語出自《史記·始皇本紀》,“寄猳”意為亂配的公豬)

“夫為寄猳,殺之無罪”

漢高祖的皇後呂雉將宮鬥的失敗者,斷手斷腳,扔進廁所之中,並命名為“人彘”(zhì),意為人形之豬。(西漢石豬,現藏於中國國傢博物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出現了巨大改變,羊肉取代豬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達千年之久,豬的最後一點尊嚴也被剝奪。(語出自北魏《洛陽伽藍記》)

“羊者是陸產之最”,當時著名的農業生產指南《齊民要術》,與畜牧業相關的內容中,養馬、養羊分別佔45%、25%,養豬的比例不到4%,甚至低於雞鴨飼養(殺豬圖,出自甘肅新城魏晉壁畫磚墓)

唐代,12種動物大比拼形成的十二生肖中,豬再次居於最末(唐代十二生肖陶俑,現藏於中國國傢博物館)

直到宋代,豬的拯救者才終於出現,他們不是別人,而是一群吃貨。

相傳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湖北黃岡)時,選取半肥半瘦的豬肉切成方塊,小火慢煨,煨得紅紅酥酥,湯質稠濃,味道醇厚,人稱東坡肉

(相傳為蘇東坡所作《食豬肉詩》)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傢君莫管”

之後蘇東坡又就任杭州知事,他用此肉犒勞疏浚西湖的民工,並大受歡迎,從此成為最富盛名的豬肉菜肴之一(東坡肉,圖片源自@VCG)

傳說歸傳說,但類似東坡肉這樣的菜肴創新,的確引髮了豬肉的“產業革命”。

一個吃貨吃飽了,一群吃貨又聞風而來,豬肉的吸引力指數大幅提升。

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天有上萬頭豬被運進開封城,消耗量之大,令人咋舌。

開封的“吃貨們”如此喜愛豬肉,一場漂亮的豬肉翻身仗似乎就要打贏(《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城局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東京夢華錄》記載可能有誇張成份)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高速增長,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數千人甚至超過萬人的村莊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的土地都被開髮,寸土無閑(語出自清代趙翼《瓯北詩抄》米荒詩之一)

“海角山頭已遍耕,別無餘地可滋生”

已經沒有多少土地可供放牧,牛、羊的繁衍受到限制,圈養的傢豬反而優勢突顯,豬肉終於擊敗了羊肉成功翻盤,成為中國人消費量最大的肉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豬,天下畜之”(清代圓明園豬首,現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但是,豬的形象相應提升了嗎?

仍然沒有!

在人地關係緊張的背景下,豬只能生活在窄小的豬圈中,依然臟、依然臭,依然是人類嘲笑的對象。

恰好此時,神怪小說《西遊記》流行開來,其中的豬八戒集貪吃、好色、懦弱、無能等諸多缺點於一身,對豬的嘲笑深入到了文學經典,昔日的光環完全失去,形象已然無法挽回(頤和園長廊上的西遊記師徒四人繪畫,其中的豬八戒還是一只黑色的中國傳統豬種,而非白色)

豬,該怎麼辦呢?


Ⅳ、奇迹

1950年代,中國迎來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數億人民嗷嗷待哺,大量農田急需施肥,豬作為國計民生,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

毛澤東在文章中寫道(語出自《這裹養了一大批毛豬》按語)

“養豬是關係肥料、肉食和出口換取外彙的大問題,一切合作社都要將養豬一事放在自己的計劃內”

《人民日報》更是在頭版刊登文章,將豬從六畜最末位,提升至首位,即“豬、牛、羊、馬、雞、犬”,長期被壓制的形勢瞬間逆轉(1959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

全國人民的養豬熱情,也被調動起來(1960年的養豬宣傳畫《優秀的女飼養員》,作者金梅生)

還一度出現了,千斤肥豬的浮誇風(大躍進時期的農村壁畫,千斤肥豬,作者不詳)

而真正的奇迹,則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專業養殖戶與工業化養殖,取代了持續數千年的庭院式散養,豬作為“長肉機器”的特性被髮揮到極致(現代養豬廠,圖片源自@VCG)

如今這個國傢,每年有6.8億頭豬出欄,4億頭豬存欄,年產豬肉5400萬噸,相當於世界上其他國傢豬肉產量的總和,堪稱奇迹(近70年來中美肉豬存欄量增長對比,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巨大的產量讓豬肉走上了,億萬普通人的餐桌,各式豬肉菜肴花樣百出,包括但不限於:

豬肉炖粉條、紅燒獅子頭、炒臘肉、紅燒排骨、青椒肉絲、回鍋肉、糖醋排骨、白切豬蹄、煎豬肝、梅菜扣肉、可樂排骨、粉蒸肉、水煮血旺、苦瓜腱肉、紅燒肉、水煮肉片、豬肉餃子、鹵豬蹄、姜醋豬蹄、花生豬蹄、烤乳豬、木瓜煮肉丸、香菇燒肉、千層豬耳、魚香肉絲、滑溜肉片、滑熘裹脊、香爆肥腸、醬汁肘子、排骨冬瓜湯、菠蘿咕嚕肉、脆皮豬大腸、闆栗燒排骨、梅子蒸排骨、水晶豬皮凍、等等等等(香橙排骨,圖片源自@VCG)

除此之外,豬皮可制革,豬鬃被制成各種刷子,從豬皮中提取的明膠,會被用來制作蛋糕、冰激淩、啤酒,甚至豬骨粉還被用來制作精美的瓷器(骨瓷最早由英國制作,中國現在是最大的骨瓷生產國,圖片源自@VCG)

與此同時,豬的文化形象也迎來了大繁榮。

中國的豬、外國的豬,都在國內擁有了廣泛的擁趸,包括聰明又活潑的小豬佩奇,反應總是慢半拍的麥兜,擁有特異功能的晴天小豬,以及性格各異的叁只小豬,等等(麥兜劇照)

正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展覽《與豬同行》中所說,“數千年來,還沒有一種傢養動物像豬一樣

既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資源,又一直在精神領域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豬的馴化到飼養選育技術的髮展,從簡單地食用豬肉,到將豬肉烹饪成美味佳肴,從用豬隨葬,到把豬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號,人類在與豬同行的歷史進程中,生產技能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風俗習慣在變化,文化知識在豐富”。

浪花淘盡9000年,豬對中國人的貢獻不可磨滅。

今天,當我們享用起豐盛的年夜飯,也許更能體會到

豬,國傢需要妳,人民需要妳。

祝大傢豬年快樂。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