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在澳洲,我可能是個假中產

日本經濟評論傢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中,提了叁個問題:房貸是不是給妳很大的壓力?妳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妳憂心忡忡?他認為,如果妳被這幾個問題問住了,那麼妳就是個假中產。

這幾個問題大概能問倒不少自認為是中產的華人朋友。在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的澳洲,做一個有尊嚴的中產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澳洲人對“中產”的定義

那麼,什麼是中產階級和哪些人屬於中產?這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一個廣泛的定義。

澳儲行此前曾髮表過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他把傢庭平均收入分成5個梯隊。

如下圖所示,第3梯隊傢庭的年收入約為80,000澳元。這裹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忽略最低和最高收入,第2到第4梯隊代表中產階級。根據這一定義,在2016年,如果一個傢庭收入約在60,000澳元 到110,000澳元之間,就代表妳傢已經邁入澳洲中產階級。

此外,澳儲行還對不同地區的“平均收入範圍(即中產階級)”進行了統計。即使在大悉尼區,不同地方的傢庭收入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Lavender Bay的平均傢庭收入比Marayong高出4萬至9.5萬澳元左右。

這樣看來,除了工資水平,判斷妳是否“中產階級”的標準,竟然是看妳住在哪裹?

在澳洲,居住地址不再是簡單的地址概念,更多的是包含了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含義。

如果收入水平是獲得相應服務和機會的關鍵,那麼居住地區的不同決定了對這些服務和機會的可得性差異。

居住地區往往取決於傢庭的買房能力。反過來,居住地也影響着他們的生活形態,生活形態則直接決定了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就業機會和社交圈子。例如,孩子的成長軌迹和其所在學校、父母從事的職業息息相關。

首府城市的傢庭收入水平往往位於前列,而距離大城市越遠,收入下滑幅度則更大。這一點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生活在澳大利亞偏遠地區的居民,很少人會認為自己是中產的原因。

美國人對“中產”的定義

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也對這個話題進行了研究。它髮現有些人根據主觀而不是單一維度來定義中產階級。一些最常見的定義基於財富或收入,但也經常考慮到穩定的工作、能否存下錢來、是否有房、教育水平、職業和社會地位等。

據布魯金斯學會測算得到,在美國,收入在35,000美元和162,000美元之間,就被認定為是中產。 

此外,中產階級所需要的收入與中產階級傢庭的大小有關。例如,單身傢庭成為中產最低只需要3.5萬美金,高的可達7.3萬美元,而一個五口之傢最低需要5.4萬美元才能達到中產,高級別的中產傢庭要達到16.2萬美元。

布魯金斯學會指出:美國人的自我認知與他們實際所處的社會階層並不相符。36%的美國人年收入低於3萬美元,這個數字遠遠低於中產標準。而CNBC的另一項調查顯示,88%的百萬富翁說自己是中產,只有4%的人承認自己是富豪。

換句話說,一些很有錢的人,和一些相對貧窮的人,都把自己視為中產。

社會學傢表示,他們可能是對的。因為中產標準並不僅僅看妳的薪水或銀行存款,收入肯定是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