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當我們說澳洲華人被歧視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荞爸的澳洲來信

親愛的微友:

來到澳洲以後,有兩個話題總是像半夜關進蚊帳裹的蚊子一樣在我耳邊揮之不去,一個是我上次說的後悔,另一個就是我這次要說的歧視。

說來也奇怪,這兩種感覺我一樣也沒有體驗過,在我的世界裹比恐龍還要珍稀,盡管一個在民間口口相傳,一個在媒體月月頭條。

所以當有朋友在後台提出“澳洲好是好,但就是對華人種族歧視”的時候,我也不知如何答復。畢竟我沒有碰到過的事情,不一定就不存在,就像我在國內生活那麼多年也沒有得癌症,也不能因此蠢到下結論說霧霾吸不死人。

為此,我冒着小胸膛被義憤充爆的危險,毅然上網搜出了一百個華人在澳洲受歧視的案例,深入體察被歧視者的心情,然後到藍山深處閉關7日,向上仰望頭頂的星空,向下檢視內心的準則,終於恍然大悟……

好了,下面學術探討時間開始。

(一)

我們先來看一下歧視的定義,維基小百合是這樣寫的:

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歧視是“對待”,而不是“看待”,因此歧視必須是一種行為,而不能是一種看法。如果僅僅是一種看法,那就只能叫偏見。

比如說,一個酒吧老闆說自己討厭猥瑣男,那就是偏見;但是如果他拒絕一個猥瑣男進他的酒吧,那就是歧視。

當然並不是說只付諸語言就不算歧視,當語言成為刻意損害侮辱對方的工具的時候,那也就演變成了一種暴力行為,也算歧視。

比如說,當一個澳洲媽媽抱怨中國代購搶光了藥店的奶粉,說這種做法不厚道,那只是一種意見表達;而當她站在藥店門口對中國人大罵“中國豬滾回去”的時候,那就是歧視。

另外,歧視必須是一種差別對待,普遍施加的侮辱損害行為不能算歧視。

比如說,一個公交司機見一個乘客拒載一個,不能說明這是歧視,只能說明他想罷工。

澳洲的中文媒體經常會爆一些華人留學生被打的新聞。一出這樣的事情,華人社區就會群情洶湧控訴歧視。這就要看這些打人事件是不是專門針對華人,還是不良少年恃強淩弱的普遍行為。

校園暴力是一種全世界的普遍現象。近日國內髮生的米脂慘案,凶手殺人的起因就是當年在學校遭到霸淩。就澳洲來說,霸淩也並不少見,前幾個月悉尼大學就爆出新生長年累月經歷侮辱性入學儀式的醜聞。

(二)

就算能夠確定某種做法是差別對待的行為,我們也要分析這種歧視是否已經嚴重到影響華人社區在澳洲生存的程度。

按照歧視者施害能力的大小,歧視可以分成個人歧視、組織歧視和制度歧視。

《叁塊廣告牌》裹的那個男警把男同痛打一頓,這是個人歧視;反同性戀陣營大張旗鼓地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這是組織歧視;而如果澳洲不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這就是制度歧視。

如果說個人歧視的眼神如針一般紮人的話,那麼組織歧視就是群髮式金針暗器,制度歧視就是針如暴雨無處躲藏。

個人歧視和小範圍的組織歧視的危害都是比較小的,只有當一種歧視髮展成大範圍的組織歧視或者制度歧視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個社會有嚴重的歧視現象。

典型的大範圍組織歧視就是上世紀的印尼反華暴亂。

而制度歧視是一種影響最惡劣的歧視方式,因為這種行為受到國傢暴力機器的保護,普通人幾乎無法與歧視者相抗爭。

美國當年的黑人種族隔離制度就是一種典型的制度歧視,而某國的戶籍制度也是一種赤裸裸的制度歧視。

(叁)

從我看到的各種“令人悲憤的被歧視經歷”來看,有一些只是對中國人刻闆印象的觀點表達。比如“中國人把澳洲房價炒高了”,“中國人隨地吐痰”,“中國人愛吃狗肉”,就算這些結論是錯的,也不能說是歧視,而只是偏見。

還有一些是無差別的對待。最著名的就是美聯航趕乘客下飛機事件,被抽中下飛機的乘客有四名,其他叁人的種族不明,也不大可能全是亞裔。而男主角怪醫杜立德是因為拒絕下機才被暴力拖曳的,這件事情中不存在針對特定種族的行為。

當然還有很多事件,確實是對華人的歧視,但絕大多數都是個人歧視。比如白人罵中國人fucking chinese,白人傢庭不讓孩子跟中國小朋友交往。還有的是小範圍的組織歧視,比如去年極端組織在墨爾本大學張貼“禁止中國人進入”的海報。

至於對華人的大範圍組織歧視和制度歧視,我一件都沒有看到過。反而是華人反對建造清真寺鬧得聲勢浩大,還假惺惺地說跟宗教信仰無關。

(四)

那麼,為什麼這種賊喊說賊的華人反歧視聲音總是如此高亢響亮?

因為有些人在出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歧視本來就是無處不在的。

世界上不僅有種族歧視,還有性別歧視、年齡歧視、性取向歧視、蘇南蘇北歧視、朋友圈審美歧視、文藝青年逼格歧視、總裁老公霸道程度歧視。

公務員招考堂而皇之地寫着不招收超過35歲的油膩中年,有的還直接指定要帶把的。

同一個單位乾同樣的活,還要分成行政編、事業編、勞務派遣編、清潔工阿姨編。

明明都是本科,還要分叁六九等,九八後面跳個五就可以進天貓,否則就是淘寶。

不過,不管是做上等人還是下等人,做久了就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對歧視渾然不覺。反而出國以後,眼前突然間就打開了一扇“歧視”的窗口,時刻就會有一根手指伸進來指指點點。

但凡能夠出國的人,在國內肯定不會處於歧視鏈的底端,沒事在朋友圈撒針紮紮人還是可以的。但來到了異族的領地以後,他們的存在感一下子掉入真空,於是不由自主地就要給自己戴上叁塊表,代表國傢代表人民代表海外同胞,一碰到問題,就全部歸結到自己身上的“華人”標簽。

被罵了,我是代表華人受辱;被打了,我是代表華人受傷;被冷落了,我是代表華人飽嘗世態炎涼。

被罵了妳就罵回去啊,被打了妳就找幫手啊,被冷落了妳就髮憤圖強日後讓他們高攀不起啊。好好的一顆小心臟,為什麼一定要裝着一個瓷器夢,紮一下就碎落一地呢?

還有,代表我之前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見行不?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