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很多熱門城市開始對遊客不是那麼客氣了。 巴塞羅那居民開始公開怼遊客, 而官方則開始清查那些Airbnb屋主。 威尼斯不堪一日遊小主們的折騰, 最近生生開辟了專門給遊客旅遊的特區。 杜布羅夫尼克則對進入城市的郵輪乘客人數設置上限。
鬼知道這些熱門旅遊城市經歷了什麼, 大約就是所謂的“旅客為患症”。 數據說明一切。 歐洲是2016年全球最多人旅遊參觀的地方,大約有超過12億國際遊客。西班牙, 一個只有四千六百五十萬人口的國傢, 在2016年就接待了七千五百叁十萬的遊客。克羅地亞, 人口四百二十萬, 接待了相當於本國人數叁倍的遊客。

澳大利亞還不算遊客為患, 2016年我們”僅有”八百二十萬人來到澳洲旅遊。 但話雖如此, 澳洲很有可能也會患上遊客為患症。
啥是遊客為患症呢?
這個挺囧的詞說白了就是旅遊城市的軟硬件設施已經不堪遊客重荷了。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既影響了遊客的旅遊經歷,又影響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不管理就會完全失控。
這種情況在近幾年越來越惡劣。 當地媒體刊登例如“本地人雷區指南”這樣的文章,或者創造例如“反旅遊主義”, “遊客恐懼症”這些新詞。 甚至在旅遊景點還髮生襲擊旅客的事情。
為啥造成遊客為患症因地而異。 最近新興資源共享的中介媒體例如Airbnb被指責是禍首。廉價旅遊和各種套餐能讓更多人走出傢門到處看看, 尤其是在歐洲。 社交媒體也插上一腳,例如緬甸對於很多人來說本來只是某個遙遠的國度,可是一夜之間就被捧成了不去一次就終身遺憾的地方。
官方旅遊中介只看重人數增長也是一個原因。 例如澳大利亞的2020旅遊策略擺明就是只看人數增長的招。 該策略的宗旨非常淺白,在他們的網頁就看到 - 口號是爭取在2020達到一千一百五十億日消費量 (2009年的時候是七百個億)。
可持續性髮展旅遊計劃僅僅在90年代和20世紀早期推行過。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澳大利亞到了瓶頸了嗎?
澳大利亞很多景點例如袋鼠島難望威尼斯和巴塞羅那的項背。 但是不完善的旅遊政策也會導致一些旅客為患症的弊端。 讓本地居民深感生活質量受到影響。
2011年在袋鼠島舉辦的專業滑水和音樂節就受到當地社群的極力抵制。 最近的研究調查髮現因為當局政府盲目開髮旅遊資源, 硬把5000名遊客塞到了一個只有400個本地人口的薇薇安灣。該活動為當地人帶來的簡直是噩夢。 結果次年的活動在當地社團的極力反對下不得不告終。
即使如此,政府還是不願意放棄開髮當地旅遊資源, 建議在2020年達到登島人數翻倍的目標。
塔斯曼尼亞, 也有這樣的小遭遇。 最近過千當地人參加遊行反對建設從惠靈頓山到霍巴特附近建設電纜電車的計劃。 因為這條交通路線的運載量將高達每年一百萬人次,將會導致遊客為患症。
大堡礁就更不用提了。 農業凋零, 氣候變化,海膽泛濫成災破壞珊瑚群,這些竟然觸髮了“走過路過千萬不能錯過,否則要等一萬年”的情結讓大傢非來不可。
到底我們得怎麼做?
磚傢都認為政府應該多乾活。繼巴塞羅那管制Airbnb之後, 泰國政府決定每年關閉PP 島Maya海灘四個月, 讓海洋動物們休養生息。 哥本哈根則推廣“偶們都是好孩紙”的策略。 大概就是說無論本地人還是遊客, 都是這個地方的一份子。 大傢都有權利和義務共享資源保護資源。
在新西蘭, 旅遊局積極推廣錯峰旅遊。還有“去標簽化”策略, 沒有什麼是錯過了就得等一萬年的。 馬略卡政府試圖轉移大傢的注意力不要認為他們是冬天才去的地方, 並借此減少在旅遊旺季的人群。
但是反觀澳洲政府的2020策略只看數字不看其他。 中央的地方旅遊管理部門都應該多考慮可持續髮展因素和當地居民的接受程度。 這樣既能保持旅客數量和他們的旅遊質量, 有能確保本地居民的生活不受乾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