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最早來澳的華人:麥世英的故事和他的後人


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擁有全澳最古老的唐人街。年過八旬的巴裹·世英就住在距墨爾本市中心20多公裹的布萊克羅克小鎮。巴裹·世英的曾祖父麥世英正是有記載的最早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之一。


他來自中國:“有着誠實、受人尊重的品格”

在墨爾本唐人街深處,隱藏着一棟五層紅磚小樓,澳華歷史博物館(見圖,白雪飛攝)就坐落在這裹。跨進博物館的紅漆大門,仿佛走入另一個時空,一份份資料、一件件展品,將參觀者帶回200年前華人移民剛剛登陸澳大利亞時的情景。

根據現存資料,麥世英1796年出生於廣東。1818年,剛20歲出頭的麥世英搭乘“月桂號”輪船,以“自由移民”身份抵達悉尼的傑克遜港,成為有記載的最早一批赴澳華人移民中的一員。

沒人知道麥世英為什麼要只身一人遠渡重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來到澳大利亞之後,麥世英像此後千千萬萬勤勞勇敢的華裔移民一樣,很快熟悉了這個陌生的國傢,並紮下根來。

麥世英在悉尼以西20多公裹的帕菈瑪塔待下來,度過了人生中的重要階段。他曾為當時很有聲望的商人約翰·布菈克斯蘭做過木匠,也在大牧場主約翰·麥克阿瑟的農場乾活。由於工作出色,麥世英得到了雇主們的首肯。

悉尼本地長期關注華人歷史的歷史學傢傑克·布魯克在撰寫的《來自廣東 懷着勇氣》一書中寫道:“那個機智的中國人一定給他的雇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在1829年6月14日,布菈克斯蘭、約翰·哈裹斯和另外一個人(簽名已無法辨認)曾一起代表麥世英,請求當時的總督菈克倫·麥考利授予他一塊土地。”

布菈克斯蘭還給麥世英寫過推薦信,形容他“有着誠實、受人尊重的品格”。

正是由於雇主和朋友們的幫助,麥世英很快在帕菈瑪塔站穩了腳跟。他買賣過土地,經營過小酒店。後來,麥世英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房舍,還雇了兩名僕人。

1823年,麥世英和愛爾蘭移民薩菈·湯普森結婚,這段婚姻給他帶來4個兒子。19世紀30年代初,麥世英曾回到中國,待了約5年時間,又返回澳大利亞。這時,妻子已經去世。此後,麥世英又有過至少兩次婚姻,但並沒有留下更多子嗣,後兩任妻子也都先他而去。

30多年探尋:“總感覺我們和中國有某種聯係”

巴裹·世英是麥世英二兒子喬治·休斯·世英的孫子。由於父親和爺爺都去世早,巴裹·世英對祖上並沒有太多的了解。就連自己的曾祖父是麥世英這件事,也是從一位遠房親戚溫莎·多伊爾處得知。

“當時,總感覺我們和中國有某種聯係,但誰也說不出到底是什麼。溫莎進行了大量研究,終於找到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些信息。”巴裹·世英說。

溫莎·多伊爾是麥世英大兒子約翰·詹姆斯·世英的後人,她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麥世英及其傢族。

“有時,妳會想知道妳的祖先是誰,他的傢庭是什麼樣的。妳不斷往回找,去研究他們待過的地方,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溫莎·多伊爾說。

不過,歷史久遠,很多資料都已散失,甚至無法找到一張麥世英的照片。

“最困難的就是資料搜集,需要跑很多地方,一點一點挖掘信息,把它們拼湊起來。那個時候我連電腦都沒有,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溫莎·多伊爾說,她跑過博物館,蹲過圖書館,查閱政府檔案,翻看舊報紙……除了復印大量資料,她還做筆記,畫傢譜圖,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研究結論。

從報紙上刊登的“月桂號”輪船信息到早期的帕菈瑪塔地圖,從麥世英領取工錢的記錄到傢族其他成員的老照片,30多年下來,溫莎·多伊爾積累了厚厚幾大摞資料。不僅是麥世英,傢族其他一些成員的人生軌迹也逐漸清晰。

“我不是歷史學傢,也不是作傢,我只是想了解我的祖先,了解他的傢庭。希望我的研究能幫到想繼續研究麥世英和那段歷史的人。”溫莎·多伊爾如是說。

中文姓氏:“給自己留下根的印記”

來到澳大利亞後,麥世英入鄉隨俗,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約翰,但他的中文名——世英,卻作為其新的姓氏被保留下來。“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改一個西化的名字,可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我想,他把中文名字改為姓留下來,可能是為了給自己留下根的印記。”巴裹·世英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現在的帕菈瑪塔街頭早已難覓麥世英當年的足迹。他的後代子孫也已完全融入澳洲社會,但那份中華血脈,就像他們繼承下來的獨特姓氏一樣,仍然無法割舍。

溫莎·多伊爾的傢裹有不少充滿濃郁中國風的裝飾品,木雕的壽星擺件、石雕的漁翁、萌萌的大熊貓。不少裝飾品都是她去中國帶回的紀念品。

巴裹·世英沒去過中國,已過耄耋之年的他已很難如願。偶爾,他會去墨爾本市中心唐人街的澳華歷史博物館轉一轉。

巴裹·世英的小女兒戴安,曾到過中國旅行。在4個孫輩中,23歲的尼古菈斯不僅去過中國,還對中文很感興趣,學習過幾年。

“有時,我會讓尼古菈斯幫我翻譯收到的中文郵件。很可惜,我沒有學過中文,對我來說那太難了。”巴裹·世英坦言,“我和華人社區的聯係不多,但我和傢人都為我們有中國血統而驕傲。”

今年是華人移民登陸澳洲200週年。如今,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逾120萬,佔澳人口總數超過5%,華人足迹遍布澳大利亞各地。華人對澳大利亞的貢獻也得到了其他族裔的認可和尊重。中文僅次於英文成為澳大利亞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

澳華歷史博物館的設立,也正是緣於華人數量和影響力的增加。1985年,澳大利亞華人團體創立了這一非營利機構,用於記錄、收集、保存和研究華人及其後代在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以及中澳關係形成的歷史淵源。目前,博物館共收藏8000餘件展品。

“200年來,華人對澳大利亞髮展的付出是方方面面的。”澳華歷史博物館主席區鎮標說,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華人的歷史文化,了解華人對澳大利亞的貢獻。

麥世英的故事已經過去200年,但更多的華裔故事還在澳洲繼續書寫。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