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消息 – 大多數的這些食品標簽完全是在誤導,缺乏營養意義。沒錯,那些所謂“無添加糖分”的能量棒可能依然富含糖,狡猾吧。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這些混淆的營養對澳洲的肥胖問題毫無幫助。
“我們知道很多澳洲成人超重或肥胖,造成他們罹患癌症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營養師Alison McAleese說。
“很多這樣的標簽沒有任何來自政府機構FSANZ就如何使用的專門準則。通常他們使用流行語,很難采取措施限制其使用。”
其他詞彙,如“不含麸質”受到我們的食品制度管轄,但是生產商卻用來作為“健康”的代名詞,這並非它原本的作用。
“這就有問題了,消費者可能認為這聽上去更健康,事實卻非如此。這是誇大的市場營銷。”McAleese說。
那麼,不被食品標簽迷了雙眼的最好辦法是什麼?首先,忽視食品包裝的正面,留意包裝背後。
“需要記住幾件事。”McAleese說,“我經常給的建議是在超市以外的地方購物,那裹有很多不帶此類標簽的食品,是我們每日所需的更健康的食物,在這裹妳可以不破譯密碼,就買到蔬菜,建國,牛奶,水果等等。”
“如果妳走在充滿了食物標簽的貨品架之間,只需看包裝背面。包裝正面的詞彙都是生產商的市場營銷伎倆,對消費者而言毫無用處。”

以下是13個誤導人的食品標簽及其真正含義。
1. “烤制的(toasted)”,“鬆脆的(crunch)”,“串串(clusters)” - 含有添加脂肪和油脂
“這叁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但是會用在不同食物上。”
“其真實含義就是添加了脂肪或油脂,只不過這叁個詞好聽些。”
2. “賦予妳能量(Gives you energy)",“高能量(high in energy) ”– 高卡路裹
“這些話的基本含義是高千焦食物,通常含有很多糖分。”
“在英語裹,我們用 “energy”來表示“精神飽滿”或“充滿活力”,但是我們也用它來描述卡路裹,因此食品標簽上的用詞令人混淆。”
3.“天然制造 (Made naturally),” “天然的(natural)” – 全憑妳解讀
“這並不是一個用來表示健康的詞彙,但是可以讓食品聽上去健康,特別是當制造商使用綠色能源的時候。事實上,其真正含義是無化學合成或實驗室成分,但這不意味着是健康食品。”
同時,特別留神在品牌名字中使用“自然”字樣的廠商。營養信息欄更有意義。
“有些薯片自稱‘自然薯片’,那只是因為是土豆作的,不代表它們是健康食品。”

4. “超級食品(Superfoods)”- 含流行成分
如果妳看見“超級食品”,比如說,巧克力棒,要留意。盡管它可能含有“超級食品”,但並不否認其中的不健康成分。
“它們只是一些時尚流行成分,還通常賣的更貴。”McAleese說,“蔬果永遠都是超級食品,不管什麼水果或蔬菜。不需要寫在包裝上。”
5. “真材實料(Real ingredients)” – 等於沒說
“這個詞很有意思,看上去是近期的流行語。事實上根本什麼都沒說。”
“這可能只是營銷手段中想表達某個產品是高質量的,但是和健康無關。”
6. “醇香濃郁(Creamy)”-都是脂肪

“妳會在通心粉和湯類產品上見到,最近我們也對酸奶產品作了調查,注意到很多酸奶也有‘creamy’的說法。”McAleese說,“基本上意思就是添加了某種脂肪,通常是奶油或奶油類成分。”
7. “新鮮(Fresh)”-非冷凍或罐裝
盡管我們經常將“新鮮”和“健康”,“蔬菜”和“衛生”聯係在一起,但是這和食品塑料包裝上印有的“新鮮”不是一回事兒。
“同樣的,雖然聽上去健康,其實只是在描述該食物尚未經冷凍或者罐裝,也有例外。”McAleese說。“它並不一定表示都是蔬菜或健康成分。”
8. “無人工色素 (no artificial colours)”- 無人工合成成分,但有可能添加從其他食物或成分中提取的色素。
“如果妳去糖果類貨架,每兩個產品中就有一個說‘不含人工色素’,但是色素可以從很多非人工途徑獲得。”McAleese說,“這不代表食物不富含色素,糖和脂肪。事實上,這和健康一次無關。”
9. “清談(Lite或Light)-可以指顔色,味道清淡,有可能指低卡路裹或低脂。
“如果特指脂肪,就需要遵照規章。比如低脂牛奶,需要比全脂牛奶少25%的脂肪含量。”McAleese說,“但是有時候,‘清淡’也可知味道或顔色。”
“如果妳選擇含有‘清淡’一詞的產品,妳需要仔細了解它的用途,檢查營養信息欄,通常在包裝正面不會點明‘清淡’指哪一方面。最經典的例子是橄榄油,清淡的橄榄油還是100%的油,只不過味道不強烈,和健康無關。”
10.“無添減糖分(No added sugar) -無蔗糖,蜂蜜或糖漿,但依然可能高糖(比如果汁)

下次當妳在甜品包裝上見到“無添加糖分”,記住這一點。
“無添加糖分經FSANZ監管,意思是不含添加糖分,蜂蜜或糖漿。但依然很多寫有‘五添加糖分’的食品實際上含糖極高。”McAleese說,“因為這個產品可能飽含乾果或果糖。果汁可以沒有添加糖分,但依然高糖。同時那些新鮮日期的堅果條也通常高糖。”
11. “高蛋白質(Now with Protein,high in protein)”-可能被添加如前版本的食物,不意味着更健康
隨着近日來蛋白質一詞的流行,很容易讓人以為添加蛋白質的薯片或巧克力更健康。
“如果有說‘高蛋白’,就需要比原來的版本多出25%,但是有時候只是這麼一說,我見過巧克力棒上寫着‘添加蛋白質’。”McAleese說,“我們已經吃了太多蛋白質。再添加毫無益處,更不會自動使食物更健康。”
12. 有機(organic)-不使用化學農藥,和營養成分無關
“有機指的是食物的生長過程,根本不反映食物的健康程度。”
“妳可以吃到有機薯片,這可能對特別注重有無農藥的人很重要,但是薯片依然是薯片,不會更有營養。”
13. 無麸質(gluten free)-對面筋不耐症安全,不意味着健康
“FSANZ對這個標簽的管理嚴格,但是除非是有健康原因需要避免,它並不是健康食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