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可能,中國才是最擅長種族歧視的國傢

「中國人種族歧視太嚴重了。」這是我一個朋友看到國航機上雜志事件之後的第一反應。

國航的機上雜志,在倫敦旅行tips裹寫了一句「有些印巴聚集區和黑人聚集區相對較亂」,被一位美國記者拍了照放上Twitter,事情搞大了。這句話在英國人間旋即引髮公憤,倫敦報紙怒指這是「種族主義風暴」(racist storm),一個倫敦印度裔聚集區的區議員還給中國駐英大使寫了信,措辭嚴厲,是「令人震驚的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言辭」;就連生活大爆炸裹印度裔的「Raj」扮演者,都讓國航去「吃屎」……


這件事被西方輿論上綱上線了一番,中國人算是坐實了「種族歧視」一事。然而國內呢?國航把那本機上雜志下了架道了歉,覺得事情也就算解決了;國內不少網友也覺得至於這樣嗎,甚至更不乏這樣的聲音:國航那句提示本來就是事實啊,有印巴人的地方不是本來就比較亂嘛,這是常識呀,怎麼就扯到種族歧視了?

那麼,中國人到底是不是「種族歧視」?這又與我何關呢?


妳不覺得妳在歧視,但歧視客觀存在

妳在大街上問十個中國人:妳有種族歧視嗎?對方估計都會覺得莫名其妙:我怎麼會有種族歧視呢?哦,我覺得有色人種比較落後,這難道不是事實麼?

很抱歉,當妳想到「黑人」「印巴人」就自動與「愚昧落後」、「貧窮」、「危險」、「肮臟」等等關鍵詞,用這樣的刻闆印象強行將「他者」歸類,妳就已經是在歧視了。就像一刀切地認為女性就應該溫柔顧傢、穿得暴露的女性就應該被騷擾一樣,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刻闆印象。

的確,在一個幾乎見不到其它「種族」的地方,很難要求人們深刻理解族群觀念。中國人的思維中,也好像從來就沒有「種族歧視」這根弦,所以類似的冒犯事件也頻頻髮生。前幾個月那個把黑人扔到洗衣機裹「洗白」的洗衣珠廣告,在YouTube上遭到猛批,幾個我認識的外國朋友看了都快暈倒了,這要放在國外豈止政治不正確,簡直會被扒掉十層皮譴責。但中國網友看了卻覺得挺有趣,這不是藝術創作嘛,不就是一些刻闆印象嘛,沒有種族歧視的意思呀。


日報以前報道過這事兒:

這種不過腦子的想當然,也說明了無意識的冒犯是多麼容易,但卻與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有着不小的差距。隨着中國和外部世界的接觸越頻密,世界也越震驚於中國的種族主義情結之深,以及中國對「他者」、對異文化的認知有多狹隘,對外部世界的排斥有多深重。


「種族歧視」在中國竟然「存在即合理」?

有時候,這種「歧視」看起來相當有道理——去了亂的地方,「不安全」的概率高嘛,有什麼錯?

這種mindset,當然不只存在於中國大陸,也不只有國航讀物覺得印巴人聚集的區域不安全。拿香港來說,按理說比大陸更國際化、思維應該也更普世價值吧,但妳一提到重慶大廈、深水埗等地方,本地人的表情依然很微妙。因為大傢心中也有些「常識」:這些地方有很多印度和南亞裔人士,龍蛇混雜,少去為妙。不過用科學的話來說,這種「常識」,是把相關當了因果,把膚色當做了危險的原因。


我認識兩個台灣女生,有一次專門想跑去有名的重慶大廈朝聖。從機場搭的士到重慶大廈門口這一路上,的士司機都在苦口婆心勸她們不差那點錢,住別的地方去吧。難民、勞工、流莺、印度人、黑人……兩個女孩子「太危險了」。

一到重慶大廈門口,的確馬上有印度人跑過來搭訕,其中一個女生嚇壞了,以為對方問她要不要陪他睡,驚恐地跳開八丈遠才好不容易聽清楚,人傢是問她需不需要住宿。總之,兩個人那晚入住後並沒髮生什麼恐怖的事情,第二天還在重慶大廈吃到了據她們說是一輩子吃過最正宗的咖喱。

跟「他者」打交道,完全不必要一看到他們跟妳搭訕,就覺得他們要上來騷擾妳。敗類在哪個族群裹都有,但跟是不是有色面孔真的無關。


將一切簡單化處理的刻闆印象和歧視,讓我們和他者之間的鴻溝被一次次加深。歧視的本質是「妳和我不一樣」,而歧視也一定是以「自我」作為中心或主體,去和他人建立區隔的一種方式。歧視膚色也好、經濟條件也好、乃至歧視身分地位、性別性向……背後的邏輯都是要把有潛在危險的「他者」隔絕在我們的安全區域之外。這或許出於人類本能,但實在太過天真粗暴。


「中國式」歧視的根源:實用主義

中國式的「種族歧視」,不僅僅是刻闆印象和本能的安全感問題,還有更深的實用主義根源。

直到今天,華人在所謂歐美白人面前還是潛意識矮上叁分。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中國女生如果約會白人男性,依然會被酸溜溜地說成「崇洋」,微博上還有煞有介事的分析:中國女人崇洋媚外的幾大原因。即使已經「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依舊不改,說好的民族自信感呢?不還是覺得西方國傢文明髮達嘛。

但比白人矮上的那叁分,一定要在別的有色人種身上踩回來。如果一個中國女生約會的是黑人男性,那可就是各種充滿鄙夷的重口味評語了。輿論對來到中國的黑人的看法就跟那則洗衣機廣告沒差:他們都目的不純,只想騙中國女人上床;而他們本身又窮又臟,有各種疾病和治安隱患。


為什麼看不起黑人?因為他們比我們窮啊,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比較文明富有啊,那我們的姑娘憑什麼讓他們睡呢?民族主義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裹,非洲諸國被描繪成好吃懶做坐等援助的形象。住在廣州的黑人,簡直帶着「落後」的原罪,路人的鄙夷都光明正大地寫在臉上,反黑文章廣獲共鳴,「黑人圍城」的討論甚至誇張到覺得黑人移民會給中國帶來「亡國滅種」的風險。

這完全就跟19世紀末那會,黃禍恐慌下的西方世界認為中國人就是邪惡的「滿大人」(Mandarin)一樣,還虛構出一個傢喻戶曉的角色傅滿洲,拍了十多部電影寫了一大堆小說專門描繪這個危險而野蠻的東方人。傅滿洲當時集成了西方人心目中關於中國移民的所有惡劣想象,他們不但危險,還隨時要顛覆文明的西方社會…..這一幕簡直不要太熟悉。

西方人早年對中國人的刻闆印象:邪惡的「滿大人」(Dr.Fu Manchu)。


當一個族群自認為自己更文明時,種族歧視的思維也早已在這種優越感中被合理化了。這樣的邏輯非常封建、實用主義、唯經濟論,但這樣的實用主義,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


妳歧視別人,妳自己也掉入歧視鏈

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比這些有色人種的「他者」更優越文明、貌似成功建立起了和「他者」的區隔後,其實我們會髮現,「優越」這件事是無止境的,歧視鏈也是無止境的。「我者」內部同樣存有歧視——歧視異族的人,難道在自己人內部,沒有被自己人歧視嗎?

就像妳歧視人傢郭敬明矮,但郭敬明說了呀:妳不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人。

所以即使在中國內部,「地圖炮」型的偏見也同樣根深蒂固,只是把種族換成了地域而已。一線城市瞧不起二線、二線瞧不起叁線、經濟富庶的地區看不上落後貧窮的山村、沿海城市看不上西北內陸;河南人偷井蓋,溫州人多姦商,看見新疆人就躲得遠遠的,「肯定是小偷」……

自己人鄙視自己人,而且鄙視的判準完全就是叢林社會的簡單粗暴:經濟髮展更先進更現代化的區域,對於從外地流入的移民潛意識中各種排斥,覺得社會治安混亂打砸拐騙全是這些外地人造成的——妳看,是不是和覺得黑人很危險是同一種邏輯?

大傢早就習以為常了「區隔」他者,所以才意識不到這就是「歧視」。


最常見的解釋國人對「種族歧視」的話語毫無敏感度的說法,是說中國沒有種族「政治正確」的土壤,但實際上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人腦中普遍沒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也從未真正經歷過西方那種從啟蒙運動開始崇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洗禮。

也正因為中國是一個如此不平等、而且以(經濟、社會地位)不平等為榮的社會大環境,所以人們意識不到經濟至上論的「不平等」現況有什麼不正常,也不覺得「個體」的權利需要被尊重——無論他是貧是富、是何種膚色、有何種性向,而在這樣單一的價值觀之下,「人」的尊嚴往往變成了大傢最不以為意的事。

於是,即使傷害到「人」,卻無知無覺,拿偏見當有趣,根本不覺得「歧視」算是個事。

或許能避免類似國航這種種族歧視事件過幾個月又在國際上丟一遍中國人臉的唯一方法,是先去建立這樣的自覺:沒有人天生就低人一等。要知道,不管貧窮富有、出身何處,首先把人當「人」看,其實也是為妳自己提供尊嚴的來源。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