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超過10萬澳人無傢可歸,而且他們實際上生活在全國各地。
無傢可歸者委員會(CHP)表示,這張地圖顯示無傢可歸是一種“全國性流行病”。

全國無傢可歸者人數為50人/萬人,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和次髮達地區都有大量的無傢可歸者。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應該看看統計局是如何定義無傢可歸的。
除了那些露宿街頭的人外,無傢可歸者還包括住在收容所、寄宿房屋、臨時住房或住在擁擠不堪的房子裹的人。
澳洲國立大學的人口統計學傢利茲-艾倫(Liz Allen)說,無傢可歸不是說沒有屋頂,而是沒有一個安全可靠的傢。
她說:“的住房問題超出了傳統的露宿街頭觀念。”
“中產階級傢庭的鄰居也許在經歷無傢可歸,很多人知道後肯定會覺得很驚訝。”

其中最大的一個類別是那些住在過度擁擠房屋的人,幾乎佔了無傢可歸者統計數據的一半,而這類人群中有叁分之二的人是在海外出生。
根據定義,過度擁擠的住房是指需要4個以上的額外臥室來容納常住者的房子,據統計局稱,這是自上次人口普查以來全國無傢可歸人數增加近5%的最大原因。
原住民佔無傢可歸者的20%,其中近四分之叁的人居住在極其擁擠的住房中。
艾倫說,這張地圖凸顯了偏遠地區有多少原住民居住在不安全的住房裹。
她說:“澳洲原住民的住房條件非常差,不適合居住,而且不安全,這無疑會對居民健康、社會和社區參與造成影響。”
本文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