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錢和傢庭哪個重要?澳洲人這樣評論中國人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傢庭觀念、最講究親情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我澳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傢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澳洲朋友說:“妳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妳們中國人並不愛傢,並不像妳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傢庭。妳們更愛金錢!” 我愕然,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 “無論在澳洲還是在中國當地,妳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妳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妳們比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妳們平時很少上酒吧,週末也很少度假,甚至週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為上海這邊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妳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妳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聖誕節妳們甚至都不休息。

所以,妳們華人的孩子盡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傢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是的,我知道妳要說什麼,妳們中國人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妳們借口為了傢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傢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妳們自己很自豪的傢庭觀念。 “妳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叁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傢 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傢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妳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妳們就不會為了傢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裹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傢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 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裹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傢一次,都說是為了傢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澳洲,妳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沒有人羨慕妳們的生活,我認為妳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妳們為自己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傢庭的色彩。

看看我們的週圍,多少的人,為了一個房子,犧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加點地工作,“等買上房子,或還完貸款,就可以輕鬆了!" 等着吧,---房子完了,還有孩子呢!

又有多少孕婦,“等孩子生下來就好了。”---生下來更麻煩,還不如在肚子裹,想去哪裹,去哪裹!有多少小孩子傢長,“等孩子上小學了就輕鬆了,熬吧。” ---上學更輕鬆不了,各種輔導班,還不如幼兒園省事!

多少的傢長,在為了一個小升初,犧牲了孩子的童年,週末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的路上,“等考上初中,就解脫了!”---小學完了,髮現初中也有輔導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沒有時間玩了!只好等大學再玩了。 “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完成任務了。”---大學上完了,找工作一樣要操心! “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沒有負擔了。”---工作找好了,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等孩子結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結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來了!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視線永遠在未來,為了未來,今天積累能量、積累證書,積累票子。結果就是抱怨,我們的視線永遠沒有活在當下,髮現一輩子,沒有一天是為自己過的。其實中國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的。

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

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

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中國人。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髮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20—30歲:到處投簡歷,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髮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髮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髮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