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投票妳真的明白多少?寫在澳洲聯邦大選前

又到大選年,作為來到澳洲近20年的老移民,從大選和我沒有什麼關係終於到如今可以作為見證者說一說澳洲大選的那些事兒了。


1、150年的民主選舉史

要說很久很久以前也不過是1788年,第一批英國政府軍和囚犯登陸澳洲。然後才是100多年前的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原6個殖民地改為州。但其實民主選舉制度早在聯邦成立前就開始了。

維多利亞州在1855年開始秘密投票選舉。

南澳在1856年廢除了選民必須擁有一定的財產和固定職業的要求,讓所有的成年男人都有選舉權。

38年後,1894年,南澳又給予婦女選舉權。

但是這裹要插一句,直到1962年,土著人才有選舉權。

可見,選舉權來之不易,甚至是多少革命烈士的鮮血換來的。

綜上所述,雖然澳大利亞是個年輕的國傢,民主選舉卻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應該算是當今世界歷史最悠久也最成熟的的民主政體之一。但遺憾的是,如今澳洲被國際媒體戲稱為“民主世界的政變之都”。怎樣的演變?且容下面慢慢說。


2、澳大利亞為什麼選的是總理不是總統?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予澳大利亞自治領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從此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一個獨立國傢。

盡管成為一個獨立國傢,但現任國傢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也就是英國那位慈祥可愛的老太太。因為根據憲法,澳大利亞議會由澳大利亞君主、眾議院、參議院組成。也就是澳大利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傢,國傢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澳大利亞與英國及其他英聯邦王國共戴一君)。澳大利亞總督為澳大利亞君主不在澳大利亞時的代表,在《澳大利亞憲法》下代替君主行使職權。

澳洲曾經無數次討論是否廢除君主立憲制,改為共和制,但是因為眾多英國後裔乃至於英國老太太仍然備受愛戴,因此大多民眾認為,老人傢百年之後或許是澳大利亞討論改制的時機。

既然不是共和制,也就沒有總統只有總理。總督基本都會授權眾議院的多數黨組織以總理為首的內閣執行權力,總督只是充當禮儀上的職務。也就是說總督是名義上的第一把手,掌握實權的還是總理。君主除了在按照澳大利亞總理和各州州長的提名任命或撤換總督和州督時,不過問澳大利亞政治。


3、總理是怎麼產生的?

前面說了,澳大利亞議會由澳大利亞君主、眾議院、參議院組成。澳大利亞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也被稱為下院,目前由150個選區的議員組成。一般是參議院議席數的兩倍。由於眾議院選區按照均等人口分配,因此隨着總人口和各州人口的增減會時有調整。眾議院議員被稱為MP(Member of Parliament)。

澳大利亞參議院(Senate)目前由76名議員組成:每個州12名加上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2名,參議院也被稱作上院,參議會議員被稱為Senator。

對於剛來澳洲的新移民,看到這些詞真心頭暈,搞不清楚。我的一個記憶方法比較簡單,就是人多的那個就叫“眾”,人多的那個也更重要。比如剛剛公布的聯邦財政預算案,就只能在眾議院提出及修改,參議院只能表決。

關鍵點來了,當選眾議員最多的黨成為執政黨,其黨魁自然而然就成為澳洲總理。所以澳洲的總理不是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在大選表格裹,沒有選總理的表格或選項。

選民填選舉表格時,有兩張表格要填,一張是自己選區的眾議院議員,一張是自己所在州或領地的參議員。因此大選中,選民投票選的是眾議員和參議員,沒有選總理。

總理是由執政黨的議員們選出來的。這樣在執政過程中,總理是否能維持寶座就會有變數。因為總理不是選民投票選出來的,沒有天然的合法性和法律保障,因此,當執政黨內有其他對手能成功挑戰其黨魁地位,澳洲的總理就要易人了。現在由於種種亂象的出現,已經有人提議,聯邦大選應該從3年改為4年,執政黨黨魁也要增加調換的難度。

當選總理後,據威斯敏斯特體係慣例,總理從國會議員中選擇部長,以此組成內閣。政策決定都由內閣決定,除了正式對外宣布的決定以外,內閣討論的內容並不公開,而且所有內閣部長都必須遵守“內閣一致”的原則。同總理職位一樣,內閣不是憲法所規定的國傢機構,因此內閣的決定沒有直接法律效力,須經以總督為首的聯邦行政會議象征性通過方得實行。


4、100年的撥票制度

政黨大於個人

選舉由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簡稱“AEC”)負責。該委員會由一個叁人小組管理,獨立於所有的政黨或派別,負責聯邦選舉、全民公決和選民登記等事宜。

澳大利亞是強制性投票制度。

強制性投票制度要求每個18歲以上的成人,都要在選舉委員會登記,大選時,要去投票。如果沒有投票,又沒有充足的理由,罰款!這對於中國和澳洲兩邊跑的移民尤其要注意。當然,關心國傢前途,履行公民的權益的意義更為重要,慎重地對待手中的一票,在如今兩黨選票比例相近的這些年,尤為重要。

至於怎麼選,從技術環節上還真有些復雜。比如澳洲的撥票制度。這個制度竟然最早在1918年就采用了,整整100年了!真不知道是先進還是落後?

撥票制度:

以聯邦眾議院的選舉為例,選民在填寫選票時,對選票上所有的候選人,要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逐一選擇,分別寫上1、2、3、4、5等數字。

如果有一個候選人沒有被選擇,或者沒有按照先後順序排列每位候選人,或者有兩個候選人被列在同樣的順序,都是廢票。所以,新移民,盡管頭大,但也應該要弄懂,不能讓自己手中的權力作廢啊……

按照選舉法規定,一個候選人,需要超過半數才算勝出。第一輪點票時,如果沒有人超過半數,得票最少的那位被淘汰。被淘汰的這個人所得的票就要重新點,看看這些選民選的第2位是誰。如果這些選票給了第4位,第4位就有機會變成了第2位,那麼第3位就是新的末位,這樣給新的末位的選票就要再重新點,看他們選票的第2位是誰……就這樣,一直進行下去,票也一直撥下去,直到有一位候選人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為止。

不要說數票,我讀着都感覺累死了……

這讓我想起了墨爾本市長的選舉,當時華人候選人楊千慧和王宗堅就是說好,宣傳的時候,各自把對方放在第二位,以利於撥票的時候髮揮作用。

所以,當妳在投票時,首先選誰,把票投給誰,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妳所選擇的順序,要知道選票上,候選人的排列順序,不是按照字母順序或政黨派別,而是由選舉委員會隨機排列。不知道隨機排在後面的是不是有些倒黴?

當然也有不用動腦的方法。大選的當天,在每個投票站,都會有各個黨派的義工,給選民髮放“如何投票說明卡”。一般來說,傾向於某個黨派的選民,會按照說明卡,進行投票。當然,妳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從1開始,順序排列每個候選人。不過真心希望大傢一定要珍視權力,不要看誰好看就選誰哈。

參議院的選舉則采取“群體投票”的方式。在一張長長的選票上,或者在劃線上方自己喜歡的政黨前選1,或者將劃線下方所有的幾十位候選人,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逐一列出。據統計,95%以上的選民,都采取前一種方法。

用這種辦法,就是說,妳把選票投給了自己信任的政黨,如果該黨不能當選,可以把妳的選票送給他們信任的人。

總的來說,在選舉過程中,澳大利亞人傾向於認為,候選人所在的政黨,比個人重要,而且,該黨所代表的政策趨向,比個人品性重要。根據選舉法規定,任何政黨或獨立候選人,所接受的某一數目以上的捐款,都要向公眾公開。作為選民,妳有不滿,或覺得不公,也可以向選舉委員會投訴。


5、曾經11年一個總理

來澳洲接近20年,成為公民也十幾年了,自然有些親身感受。當時來澳洲的時候是自由黨領袖霍華德(John Howard)執政,他是繼1996年成為澳洲第25任總理之後,連續在1998年,2001年,2004年聯邦大選獲勝,連任11年的澳大利亞總理。

那十幾年用“國泰民安”形容澳洲一點兒都不為過,門不閉戶,鞋子一個星期都不需要擦洗,新聞裹面出個車禍撞死一個人都是大事兒。那時候的財長卡斯特羅也被評價甚高,但毫無爭權奪利之心。以至於那幾年大選,沒有懸念,沒有看點,什麼也記不住。

那麼到了2004年,突然殺出一匹黑馬,年輕帥氣,文質彬彬,會說中文的工黨領袖陸克文(Kevin Rudd),一下子全國上下熱鬧非凡,那時候每天看電視選舉,看報紙兩黨打架,和看電視劇一樣,真是過瘾。

當時自由黨拿出2個億的廣告費,霍華德告訴民眾:“澳洲不需要什麼新領袖,我將澳洲失業率降為33年最低,將當年工黨留下來的960億財政赤字全部還清…….”可是,面對68歲,禿頂滿臉皺紋電視上看了11年的老人傢,選民已經失去了興趣,大傢為陸克文的“新領袖 新思維”所吸引,無管是伊菈克撤軍,廢除勞工法,還是土著道歉多被叫好。

當時霍華德把陸克文年輕的時候看脫衣舞的事情都抖落出來,可不僅不減分,反而覺得書生形象的陸克文更有趣了。最後叁週,財政預算案出來,自由黨拿出刹手锏,抛出340億減稅方案,老陸遲鈍片刻,來了個310億方案,自由黨趕緊給老陸冠名:“Me

too”(我也是)先生,又是漫畫,又是海報。可是沒什麼用,選民鐵了心看老陸好。最後,工黨竟然贏了86個議席,奪回了24個位置。形成了一黨獨大的局面,開創了工黨116年來從來沒有過的盛世。

當時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以澳洲的民主制度來說,無論哪個黨上台,社會都不會因此而動蕩,政黨的競選與更換只是盡量使這個社會的管理者能夠變得更加盡如人意,社會髮展得更加盡善盡美而已。


6、8年5個總理?

重新回頭看上面這段話,我只能說當年的自己年幼無知(too young too simple! )當我也為陸克文當選而興高采烈之時,完全無法預料未來8年換5個總理的事件髮生。

2018年,我們主辦《預見2018》論壇,把陸克文請來做主講嘉賓,當主持人問他當年下台的情況時,他說:“我每天考慮國傢大事,回傢就睡覺,真沒有想到黨內會出問題”。

是啊,在陸克文之前,我也竟然不知道一個萬眾選上去的總理,竟然可以被內閣幾十位人員討論一下,一夜罷免。而且說實話當時老陸乾的是相當不錯的,民調百分比也是相當高的。更沒有想到是,這樣戲劇性情節,竟然會澳洲無休無止地上演!且都是在總理並沒有特別重大錯誤的前提下,以至於澳洲總理被評為世界上最高危的職業。

在過去的117年中,算上現任總理斯科特·莫裹森(Scott Morrison),共產生過30位總理。而現在是8年5個總理。為了整理出下面的總理更換時間表,我正經花了一些時間。

2007年11月 聯邦大選,工黨陸克文(Kevin Rudd)當選總理。

2010年6月 工黨副黨魁朱莉吉菈德(Julia Gillard)挑戰陸克文,成功替代。

2010年8月 聯邦大選 吉菈德險勝。

2013年6月 陸克文回頭挑戰吉菈德,成功復仇。

2013年9月 聯邦大選,自由黨黨魁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t獲勝當選總理。

2015年9月 自由黨部長譚寶(Malcolm Turnbull)黨內挑戰艾伯特,成功替代。

2016年7月 聯邦大選 譚寶險勝。

2018年8月 自由黨內政部長達頓(Peter Dutton)向譚寶髮起的挑戰,失敗。

斯科特·莫裹森(Scott Morrison)“漁翁得利”替代譚寶成為總理。

2019年5月 聯邦大選 ???總理


7、150年民主走向了盡頭?

如今澳洲被國際媒體戲稱為“民主世界的政變之都”。雖然可以說萬幸的是,盡管政變但沒有流血。可是澳洲的政府和政治體係的功能失調是顯而易見的。

洛伊研究所調查顯示:“18-29歲的澳大利亞人中只有52%表示民主是政府的最佳形式。

澳洲著名評論傢Paul Kelly 好不客氣地說:“當前這個顛覆,腐朽,蛻變的年代,民主看起來無效,追求個人自主成為文化髮展的驅動力。”

“這是一個充滿政治交易的時代。澳洲政治制度陷入兩黨的纏鬥的泥潭,對主要政黨的忠誠度下降,新黨派得以立足,民眾加深了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澳洲是否能夠重建那怕能造成連任兩屆政府的政治土壤?”

“民眾似乎陷入了一個自我挫敗的過程中,他們寧願懲罰和削弱政府,然後承擔負面後果。”

短短幾年,世界之巨變,澳洲的衰敗,完全令人措手不及,分化和混亂竟然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當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西方的問題是,如果放棄對基督的信仰,或者其政府體係開始亵渎這種信仰,他將如何傳承西方文明遺產?信仰的缺失,或許可以尋找到上述亂象的根本原因,也或許是解決澳洲未來何去何從的真正途徑。”


8、珍視手中的一票,認真選舉

很多人,無論西方人,還是華人新移民並不重視手中這張選票。抑或如此混沌世界,無所適從,選誰都是糾結。

2010年聯邦大選出現70年來首個“懸浮議會”的局面,

當時眾議院150個席位中,工黨72位,聯盟黨73位,綠黨1位,無黨派人士4位,兩個大黨都沒有獲得法定的76個席位,自然也就無法產生總理。而那次是1400萬人參加投票,其實最終可能是0.1%的選民,也就是1400張選票決定選舉結果。更要說明的是,當時廢票佔1.69%。

那麼2016年7月聯邦大選也是類似,我們當晚要出微信,兩黨獲勝的內容都準備了,就是沒有想到,經過6個小時的點票,等到夜裹12:00了都沒有出結果。我還記得當時的微信題目是《步步驚心!看澳洲聯邦大選比看電視劇還緊張》。

可見每一張選票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至於投票給自由黨還是工黨,如今絕對是“高危”話題。當初,工黨批準1989年前後4萬中國留學生的居留,以至於後來髮展到至少30多萬華人移民的基礎,這讓當年許多華人社區一致髮誓: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華人和工黨似乎有些血濃於水。

不過2013年起,163和後來的188投資移民簽證興起,華人中的小生意者或大老闆比例迅速髮展,同時還有眾多留學生成為公民,更何況當年居留的華人如今也多是老闆級別的人物,於是更多的華人逐漸認同自由黨的政策。還有外加上涉及到同性戀,校園安全計劃,宗教,難民等等新課題,讓華人選民更是水火不相容,觀點極度分化,甚至在微信群內經常“開撕”,臉紅脖子粗的現象時有髮生,華人有時候認真起來,友情,親情甚至愛情都在所不惜,踢人的,退群的,菈黑的,此起彼伏,此時如果妳說華人不關心政治,真是冤枉。

當然,我們還是以樂觀看待澳洲未來。或許我們以著名Westfiled創始人弗蘭克·洛伊(Frank Lowy)的一段演講來結尾能夠緩和一下情緒:

建設一個國傢是一個艱難的工作,但目前,在澳大利亞做總理看起來是難上難。

我一直對我們的議會民主制度抱有欽佩,但8年換5個總理是不可以接受的。我們應該給總理一個機會,如果總理都無法完成任期,那麼一切改革都是無法推進的。

在過去70年間,我見證了澳大利亞的崛起劇變,我希望能在下一個70年裹更加成功,這需要開放的態度和進取之心。

不管您選舉哪個政黨,希望大傢珍惜手中的選票,在這樣一個世紀轉折的時刻,澳洲的未來關係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下一代的前景。

本文二維碼:
 
 
確認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