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天才的短暫人生:20歲進哈佛,卻在34歲自殺,死因至今是謎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世界華人週刊
微信ID:wcweekly
作者:花辭樹

一個中國天才離奇身亡,學界震動,他的一生究竟有多傳奇?
1995年10月5日,美國加州大學下令全校降半旗致哀,只為悼念一名自殺的中國人。
數月後,美國學界知名月刊《今日物理》特地為他刊登訃告,還破例放了一張黑白照片,以示重視。
華人物理學傢李政道特意為他髮唁電:奚喬是他那一代的領軍物理學傢之一,物理學失去了一顆明亮的新星。痛失英才,學界震動。無數人為他扼腕歎息,無數人追索他自殺的真相。17歲上北大,20歲進哈佛,32歲破格升任教授,卻在34歲跳樓自殺,這是一名中國天才短暫而燦爛的一生。時隔多年回溯往事,仍舊讓人髮出喟歎:馮奚喬究竟留下多少傳奇?01
馮奚喬傢世良好,父親是國傢經濟委員會的總工程師,母親是解放軍304醫院的胸外科主任。2歲起,他跟隨爺爺用水彩作畫,在缤紛的顔料世界,傢人不求他聞達,只願他有豐富的成長環境。7歲時,他愛上小提琴。父母花高價給他買了一把琴,價格之昂貴,令同學聽了直艷羨。甫一開始學琴,正趕上十年浩劫,琴譜極其難覓。為了支持奚喬的興趣,媽媽和外公費盡週折借來別人的琴譜。加班加點為他抄寫,先親手畫五線譜,再把音符一個個小心謄挪上去,用最笨的辦法給他尋來許多練習曲。這其中沉甸甸的愛與呵護之心,使得小提琴成為馮奚喬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之一。小學時,班上有位同學的母親生重病,他自願幫助同學補習功課,還主動去探望病人。回傢後,他抱着母親說:有一個健康的媽媽,我感到非常幸運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北京震感明顯,馮奚喬在睡夢被搖醒,深感不妙。當他反應過來準備下樓時,又折回去叫醒熟睡的弟弟,哥倆死裹逃生。
到了樓下才髮現,弟弟僅穿了一條內褲,他又冒着生命危險上樓取回衣服。彼時母親在醫療隊,父親正在廊坊出差,傢中並無大人。16歲的馮奚喬展現出過人的勇氣和擔當,這件事也讓弟弟馮一意對哥哥始終心存感激。▲ 大學時的奚喬和爸爸、媽媽和弟弟(1980年於北京)等到1977年恢復高考後,正值高二的馮奚喬在圖書館學得廢寢忘食,最終以優異成績被北大物理學錄取。當時教具稀缺,教材更不完整,很多老師都一邊編寫課本,一邊拿復印件給學生上課。教電磁學的趙凱華老師深得學生擁戴。大一期末考時,電磁學最後一道大題卡住不少學生,馮奚喬也哭喪着臉從考場走出。一看到趙凱華老師急得眼淚都快出來了,說話也吞吞吐吐。“哎呀,趙老師,這個... 這個... 最後一道題... 怎麼做不出來呀?”天才少年也有難住的時候,還會因一道做不出來的難題哭鼻子。但誰也不能否認馮奚喬的努力與天賦。大叁上學期,李政道主持的首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簡稱:CUSPEA)開始報名,通過的學生可以去美國繼續深造。這是來之不易的機會,整個北大物理係一片沸騰。馮奚喬當時很多專業課還沒上,也禁不住去報了名。回來後髮奮自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殊不知此次考試的試卷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博士資格考試的題。一位尚未畢業的本科生去考博士生的專業題,難度可想而知。馮奚喬學得昏天黑地,用腦過度導致失眠,後期只能吃安眠藥入睡,精神狀態極差。後來連着考了16個小時,下了考場,考生們個個疲累不堪。很多高年級學生乾脆翹課回宿舍補眠,還引起校方批評。他的總成績位居北大第一名,全國排名第四,是當年中國最年輕的通過者之一。▲ 哈佛新生馮奚喬在物理係 Jefferson Lab 樓前(1981年)筆試通過後,又迎來美國大學教授的面試,他以流利的口語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讓面試官贊不絕口。甚至給出一項至高評價:馮奚喬將來會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學者。我們時常誤會天才,認為他們的成功不過是舉手之便。然而馮奚喬的經歷足以說明:02
1980年,這個20歲的年輕人提前修完北大課程,來到哈佛物理係。全然陌生的環境沒有挫損他的學術天分,甚至讓他如魚得水。別人需要努力攻克的課程,他只用一半的時間就全部完成,甚至還能名列前茅。與此同時,馮奚喬展現出東方留學生罕見的熱情開朗,他會跳交誼舞,小提琴技藝精湛,喜歡遊泳,組織過音樂會、藝術展覽、中文桌活動,深受同學歡迎。
▲ 馮奚喬在哈佛本科生 Leverett House 做resident tutor繁復熱鬧的社交生活沒有影響學業,反倒讓他更加耀眼。他接連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髮表論文。他的第一篇學術文章,已經累計被引用300多次,而他髮表時年僅23歲。這一年,馮奚喬已是本科生的住校輔導員,來年他又榮獲哈佛優秀研究生獎。這項獎項只面向哈佛最為傑出的研究生,金額足以覆蓋整個學期的花費,讓他們不被學術之外的經濟問題困擾。可以說,當其他留學生在為錢髮愁時,馮奚喬已經擊敗全世界的頂尖學子,在哈佛通過學術實現了自給自足。畢業後,取得博士的馮奚喬又被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聘為助理教授,這份工作使他興奮不已。隨後,他駕車橫穿美國大陸,開始了為期數月的公路旅行,從東海岸一直駛到西海岸。生活在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大男孩面前,正展現出無限希望。在UCLA,馮奚喬達到學術巅峰,不僅每年髮表數十篇文章,也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青年老師。有一次,馮奚喬帶友人參觀校園,請過路的學生幫他們拍照留念,還被錯認成剛入學的學生。馮奚喬輕輕一笑,也許心中湧起了幾許驕傲。在如此不平凡的成就面前,他是那樣的年輕。哪怕在一眾優異的北大同窗裹,也是獨一無二的佼佼者。這樣的人生活幸福、學術有為,怎能讓人聯想到他會早早隕落呢。▲ 北京大學物理係七七級畢業照(1981年6月)。馮奚喬在後排右8由於七七級晚入學半年,本應該於1982年2月畢業,但因為有13名同學已經考取CUSPEA而提前畢業。所以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珍貴畢業照也提前了半年。03
外界眾說紛纭的死因之中,最廣為認可的說法是,馮奚喬為情所困,最終走向了自殺深淵。馮奚喬在北大期間,有過一位同係女朋友,後來兩人一同赴美留學,分別被兩所高校錄取。隨着功課趨緊,聯係也漸漸少了。他自述說:“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擊,我當時都懵了,不知道再怎麼開始。”相較起來,做學術可能是世界上最純粹的一回事,黑白分明,有耕耘就有收獲。
他致力於研究近紅外光成像,希望未來能代替產生輻射的X光,進行醫學檢查。在為患者檢查大腦中的腫塊、乳房裹的早期病變時,不再擔心輻射副作用。
▲ 馮奚喬(左叁)在內華達州美國核實驗基地抗議核試驗(1987年)
學術上的推進,又給他帶來信心。情場上,馮奚喬漸漸恢復活力,他轉而開始接觸美國女孩。在留學生群體中,有一個不成文的現象,中國女孩找外國人容易,反過來中國男孩約外國女孩難上加難。馮奚喬打破了這種偏見,經歷過幾段不疼不癢的異國戀,在30歲也遇到了真愛。一位法學院高材生,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侶。兩人一同遊覽了歐洲,還同居過一年多。馮奚喬沉浸在戀愛的喜悅中,對女友提出求婚,也得到了對方肯定的回應。時值女孩剛踏入職場,經常連軸工作,週末也常去加班。最終,兩人的感情因未婚妻出軌而崩塌了。1993年底,馮奚喬落寞無比。“在一起都住了兩年多了,所以對我是第二次很大的打擊,心情特別低沉。”接連兩次傷害,這位天之驕子的痛苦可想而知。那時,他還在研究近紅外光,於1994年取得了重大進展。
這讓他感到快活許多,如果將新技術推廣開,將能夠拯救全世界無數病人。甚至可以把核磁共振成像微型化,裝到救護車裹,將來移動診療傷患。他想開公司,想推廣新技術,想救死扶傷,想改變世界。然而那些宏偉計劃都沒來得及開展,噩耗先至。1995年9月,巴黎警方通報:年僅34歲的馮奚喬在一位法國同事傢中突然離世。外界傳出另一種說法,他癡情一位年長10歲的法國女子,精心準備了求婚儀式,遭到拒絕。備受打擊後,他站在一處高樓上縱身下躍,學術、傢庭、理想,皆被抛之腦後。▲ 馮奚喬教授和爸爸、媽媽和弟弟(1994年於洛杉矶)04
這樣一位學神般的青年才俊走向死亡,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都無法接受。他是剛剛轉正的大學教授,是國際上有聲望的物理學者,心懷抱負,光明無限。將來無論從商、從政、從教,成功都唾手而得,足以留名青史。馮奚喬留下的護照本密密麻麻打滿了簽證,額外附上的添加頁有着大片空白,就像他未完成的餘生。他週遊不少國傢,聽過各處見聞,總是眼神坦蕩,神采明亮,好像永遠不會對生活失望。誰能想到,這個對友人感慨 “人生真有意思”的年輕人,竟然自殺了。▲ 馮奚喬葬禮的程序冊
王爾德在書中寫過:“才貌超群者往往背負宿命的悲哀。”飽嘗過成功的天才們,怎能吞咽下失敗的苦果。他們攀登過一座座學術的高峰,站在學界之巅,可叵測的人心、無常的世事才是最難解的謎團。在活着這件事上,幸運和努力所能抵達的成就皆有限,而意志和勇氣才是持續通關的秘語。天才隕落固然讓人傷感,平凡人頑強掙紮的一生也同樣值得敬畏。
*以上內容髮布於公眾號:髮現澳大利亞,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