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 注 '澳 元' 圓 澳 洲 夢 ▲
—文章不代表本公眾平台觀點—
昨天晚上,有超過3000名澳洲人走上了悉尼的街頭。
他們穿過Macquarie街,走過Hyde公園,再聚集到Martin Place,成為澳洲反對警察暴力執法、呼籲人人公正平等的一環。
這次他們遊行的口號主要為這叁個:
“Black Lives Matter”、“Aboriginal Lives Matter”和“White Silence is Violence”
可能對於大多數成長於國內這樣單一人種語境下的人不太了解——無論在美國、還是在澳洲,對於“黑人”來說,其實都長期存在着各種不平等和歧視。
美國的“黑奴”歷史有多誇張,相信大傢都有所了解,而對於澳洲來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白人對於原住民的壓迫,根本不亞於美國。
1788年,菲利普船長率眾登陸,以“無主地(terra nullius)”之名,宣布佔領土地。佔有先進武器和生產資料的歐洲人,以強買強賣、強取豪奪等方式,拿走了原住民的土地。原住民的數量,在白人存在的100年中,從至少35萬(最高估值約100萬),銳減到6萬。
19世紀末,各州逐漸把原住民遷到城市郊區的定居點,實行宵禁制度。傳教士之外,白人無故不得進入。當局強迫原住民與白人通婚。20世紀20年代開始,混血兒童又被帶離定居點,男孩進入農場當苦力,女孩在人傢當傭人。政府逐漸合並人口減少的定居點,把土地租賃給白人耕種。
二戰以後,澳大利亞開始實行“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以“文明化、白化”之名,將大比例的混血及部分純血兒童帶離父母,送入社會收容機構、訓練營以及白人寄養傢庭,企圖切斷他們與原生社區的血緣、語言和文化聯係;以同化和稀釋的方式,減少原住民人口,解決“原住民問題”。這樣的行徑持續了20多年,直至70年代“白澳政策”廢除,才徹底消失。
可是哪怕到了今天,歧視卻沒有停止。從一些細節數據就可以看出來:
調查結果顯示,約20%的民眾承認當原住民坐在身旁時,他們會換座位;而有10%的民眾則選擇盡量避免在公共交通上與原住民同座。數據還顯示,逾10%的受訪者承認不願意雇傭原住民求職者。在教育和就業方面,20-24歲的原住民青年完成12年級的人數佔59%,比非原住民低近30%;原住民的失業率則是非原住民的五倍。
而週一的時候,更是又髮生了一起和美國“弗洛伊德案”相似的案件。
在Surry Hills,一名17歲的原住民少年,被澳洲警察用掃堂腿掃倒,直接面部着地,牙齒磨破、全身多處都有受傷。
重點是,這名少年一是沒有拒捕,二是尚未收到任何指控,唯一做的不太對的地方似乎就是對警察說了一句:I'll crack you across the jaw, bro。
說實話,雖然嚴重性有所不及,但若少年真的髮生意外,比如說倒地時撞到某個致命部位,那其實這就是另一起“佛洛依德案”。
當時在場的圍觀群眾看到這一幕,都驚呼“What the f”!因為他們根本沒想到警察會直接采取如此粗暴的行動。
對於這樣一個少年來說,真的需要做到這一步嗎?
關於這一點,澳洲警方之後也不得不承認,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他們還有很多更加合理的處理手段來控制住這名少年,而不是直接把他掃倒在地。
所以,小編一點都不會奇怪澳洲加入這場對美國黑人的聲援。
Black lives matter口號起源於2013年的美國,當時槍殺了黑人的白人警察被判無罪,從而引髮了非裔美國人的憤怒。
而這句口號的背後,是所有對於種族歧視不公的人民的呼喊,意思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命,都是人命,妳們不能不當一回事兒!
對於澳洲來說,Aboriginal Lives Matter,傳遞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而第叁句口號則是說,作為強勢的一方(主要是白人),也不應該沉默,應該站出來反對種族歧視。因為這種沉默也是暴力!
我們都知道,在強勢方與弱勢方髮生沖突時,我們只有站在弱勢方。因為當妳選擇用沉默袖手旁觀的時候,其本質就是在幫助強勢方。在反對歧視的鬥爭中,如果妳不站出來反對,實際上就是讓那些不公和歧視取得可以預見的勝利。
令人慶幸的是,澳洲人並不是袖手旁觀的那一群。
昨夜髮生在悉尼的抗議並不是第一次抗議。就近的來說,週一,Western Australia Day,珀斯就已經出現了一場聲援佛洛依德的遊行。
人們聚集起來,戴上印有“我無法呼吸”字樣的口罩,表達對不公的抗議。
與此同時,他們也對那些在拘留中死亡的數百名原住民同胞髮聲,讓大傢不要忘記,種族歧視不僅僅存在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它同時也存在於這個號稱包容、開放的澳大利亞。
而悉尼的抗議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抗議,這樣的反抗將會持續直到公正到來。
維穩、假裝這個世界沒有沖突、沒有矛盾,其實就是在消除弱勢者一方的聲音。相反,直面沖突,一起找辦法解決它……抗議永遠是為了更好的妥協。
莫裹森總統對於澳洲的遊行,說“澳洲和美國不同”。
很多網友都覺得他說了像沒說一樣,但其實他說對了一點。澳洲的遊行一直處於冷靜、理智的範圍,也並沒有出現任何燒傷打劫等情形。
關於那個暴力逮捕17歲原住民男孩的警察,目前也已經被停職觀察,等待進一步調查。
在中國,我們都是華夏兒女,可能很多人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種族歧視,所以一些人也許覺得目前“政治正確”、“遊行抗議”等等太過頭。但事實上是,世界上仍然有太多人在因為“政治不夠正確”而蒙受不公。當我們嘗試跳出“華人”的語境,去學着共情受歧視者的境地,那麼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澳洲人要聲援美國。
(當然,這裹小編沒有任何要美化那些暴力搶劫的意思。所以小編才覺得澳洲的遊行是“可取的”,是更加“理智的”。真心希望這些聲音能夠或多或少,為這些受歧視者帶來更多的公正。)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