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聞
 澳洲旅遊
 酒店預訂
 特價門票
 澳洲生活
 澳洲移民
 澳洲論壇
 澳洲同城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中國新聞]     2018-07-20
澳洲人民一直堅持回收垃圾,希望能做對環境有益的事。但是由於大企業推卸自身應負的責任,大傢的努力注定要失敗。今年一月,中國宣布不再從澳洲進口受汙染的廢棄物,這使澳洲本地的相關行業陷入危機,至今仍未恢復。

澳洲人民一直堅持回收垃圾,希望能做對環境有益的事。但是由於大企業推卸自身應負的責任,大傢的努力注定要失敗。今年一月,中國宣布不再從澳洲進口受汙染的廢棄物,這使澳洲本地的相關行業陷入危機,至今仍未恢復。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但是,公眾信任危機的後果才是最嚴重的。

環保顧問Helen Millicer說:“澳洲人熱愛回收,這一直被評為澳洲排名第一的可持續髮展活動。每隔一週,我們把黃色垃圾桶推出去,覺得自己也為環保盡了一份力。”

然而,現在我們才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對環保無濟於事——至少和之前宣傳的不一樣。

普通人堅持不懈分類出來的廢物,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都被運到了像青島這樣的中國城市,當地的有害垃圾已經堆積成山。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大學的Karl Williams博士告訴Fairfax傳媒:“如果只是把垃圾收集起來運往中國,那這不能稱之為‘回收’,這不過是收垃圾罷了。”

嗯,我們大多數人之前可不知道,原來我們根本沒有在回收。

換句話說,澳洲民眾致力於要做對環境有益的事——之後卻髮現自己被耍了。

這將如何影響人們對環保活動的態度?尤其要考慮到一點,民眾本就是用深刻的批判眼光來看待政客和政界的。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要理解我們如何陷入今天的爛攤子,就得回顧歷史。

現代“循環利用”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國戰後經濟繁榮時期,當時美國的公司開始使用一次性包裝。就像Matt Wilkins在《科學美國人》雜志(Scientific American)裹描述的一樣:“高得多的利潤率讓生產廠商感到興奮,因為現在他們不僅出售產品,還出售包裝。廠傢不需再負責回收、清洗和再次使用包裝了。”

這並不是公眾髮起的創新。恰恰與之相反,企業此種新做法造成的破壞讓當時許多普通美國人感到震怒。例如,在1953年,美國Vermont州的奶農非常憤怒,因為垃圾突然開始出現在他們的牧場上,奶農強烈要求法律禁用一次性瓶子。

為了阻止新的環保法律出台,一些和一次性包裝產業有關聯的公司(包括可口可樂、美國罐頭公司、歐文伊利諾伊玻璃公司等大型企業在內)成立了一個名為“美麗美國(Keep America Beautiful)”的非營利性組織,這個組織財力雄厚,其目標是要把汙染歸罪到消費者頭上,其宣傳汙染是消費者的錯,不應責怪一次性包裝和生產廠傢。

當時美國一傢罐頭廠的高管說:“包裝不會把自己亂扔在地上,隨地扔垃圾是人的責任。”

“美麗美國”強大而有效的媒體宣傳攻勢讓“垃圾蟲(litterbug)”這個詞成為流行語,隨地亂扔垃圾的人會被冠以“垃圾蟲”的稱謂。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專欄作者Bradford Plumer在美國雜志《瓊斯母親》(Bradford Plumer)中寫到:“總結來說,‘美麗美國’組織成功地調轉了美國垃圾問題這場辯論的風向。生產監管不再是重點(例如要求瓶罐廠傢生產利潤明顯偏低的可重復利用產品)。‘垃圾蟲’反而成了真正的大反派。‘美麗美國’組織支持對亂扔垃圾的人進行罰款,甚至判處監禁,盡管‘亂扔垃圾’只是美國垃圾問題的一個微小部分。”

Wilkins的文章指出,“美麗美國“組織近期參與“我想要回收”運動,也是其別有用心的另一個例證。

他堅稱:‘美麗美國’取得的最大成功就是‘把環保責任的核心轉移到公眾頭上,同時還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值得信任的知名環保組織。’

中國拒收澳洲垃圾,澳洲人應該反思我們如何被大企業耍得團團轉

在澳大利亞也是一樣,事實證明,狡猾的澳洲企業也像“狐狸給母雞送禮”一樣,熱衷於贊助這些“環保組織”。

例如麥當勞,其宣稱從1989年就開始支持“清潔澳洲日”( Clean Up Australia),而可口可樂和 ‘美麗澳洲’組織(Keep Australia Beautiful)保持着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然而根據“美麗澳洲”組織自己的研究,2013年維州所有被傾倒的垃圾中,就有叁分之一是麥當勞和可口可樂產生的。

企業把自身行為產生的社會責任推卸到力量懸殊的消費者身上——這種做法早已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都忽視了這是多麼荒謬。

7-11便利店目前和環保盃Simply Cups正在合作,其店面門口的標志這樣宣傳: “幫助我們減少盃子的使用,數百萬個盃子可以免於進入垃圾填埋場。”

想想這句話代表了什麼? 一傢如此之大的公司催促顧客強迫自己減少垃圾,這就好比一個連環殺人犯要求說:“在我再次殺人之前阻止我!”

如果社會想要停止企業雇傭童工,不會依靠消費者抵制這傢公司的產品來達成效果,而是會直接令其改正。

然而,面臨着真實存在的環境危機,我們的領導人卻仍堅持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來解決市場經濟造成的問題。

甚至在中國頒布廢品進口禁令之前,澳洲本地的私人回收企業就被被曝光過,其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環保之前。

去年九月,Four Corners節目曾經揭露,澳洲普通民眾盡心盡力回收而來的大量玻璃瓶沒有被真正循環利用,而只是被堆放一旁或者直接丟棄。2018年二月, Fairfax拍攝的紀錄片中,在新州有上千噸可回收垃圾被直接填埋。

以上兩件事都有同一個解釋:汙染比環保更有利可圖。

在一個理性的體制下,中國為打擊有毒廢棄物而開展“國門利劍”行動應該是有力環保的大好新聞。

但是對我們的體制而言,這不是好消息。

這樣的扭曲傳達出一個訊號,是時候該進行根本反思了。

Wilkins寫道:“通過回收塑料來拯救地球就好比釘一根釘子阻止摩天大廈倒塌。首先,好不容易找了個覺得合適的地方釘這根釘子,釘完了還頗有成就感。但是妳的努力是完全不夠的,而且分散了注意力。妳本應注意的是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最先引起了大樓的傾斜?”

大多數人都直觀地觀察到——我們的經濟係統所依賴的年復一年、持續、無計劃的增長,和目前地球上最深的裂縫裹、最高的山峰上都無處不在的塑料微粒有直接的聯係。

因此,環保運動亟需根本性的經濟變革來徹底結束汙染物的生產,而不是把心係環保的人們限制在這樣消費導向驅動、基於市場經濟的無效環保模式裹,如果不采取這樣的做法,公眾日益高漲的質疑情緒將歸於絕望。

髮表評論